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600)
  《六国论》教学实录
  中学学科教学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检验、拓展、运用和转化已学到的!日知识的过程,从而解决学习中的新问题,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新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对其已有知识进行整合,而不是简单地叠加;另一方面,又是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在这个双向互动中,从而完成学生本身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由此推动学生的知识结构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即由针对某一个具体的问题的简单的质疑问难到逐步形成学科的综合能力,从而把学科的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为此,对教师而言,教学的过程,就不应视为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更不是灌输者,而应当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这就需要精心设计,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旧知识去探究,学习新知识的教学氛围或环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解决新的问题。
以下所记,是我在执教高九七级三班时在这方面所作的一次尝试。
-、教学设计
1.教学思想
在学生学完苏询的《六国论》后,为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六国破灭”根本原因,以及能正确地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让他们在学习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同时,也是让学生在进一步的学习中,运用已经掌握的旧知识(苏洵《六国论》的观点及语言知识)去拓展新的知识(未学过的苏轼和苏辙的《六国论》的观点及语言知识)领域,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明确自己对“六国破灭”原因的新的认识),我选定苏轼和苏辙的同题文章为材料,进行对照式的扩展阅读教学。因此,后两文的教学,不应只是对前文的简单重复,不应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读读背背”上,也不是单向的传授或灌输,而应力求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独立思考,主动地学习,重点是收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教学目标
①帮助学生明确两文的论点及提出论点的方式及证的方法
②简单比较三篇同题文章的同中之异及其优劣
③引导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