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30个字。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陈太丘与友期》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七年级学生 课时 1课时
提供者 张炳强 单位 大同矿区育才中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善于抓住关键词快速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利用不同方式的朗读及自主学习感悟故事的内容;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人物形象,获得情感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承古人重诚信、知礼仪的优良品德。
二、教学内容分析
《陈太丘与友期》是《世说新语》“方正”门中的一篇,它之所以不被放在“夙惠”门是因为:文中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二词为全篇核心。
三、学情分析
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尽管初一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有限,但该文内容浅显,且故事性强,学生在多读之中能够感悟大意,借助详细的注解基本上能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培养学生懂礼守信的美德可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由于我们面对的是较为封闭见识浅薄的矿区学生,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和知识有必要通过老师的引导、训练或推荐来完成。至于文言文的快速背诵要有技巧,这一点也需要有老师的指点和帮助。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预设目标,我选用了:激趣导入法、诵读法、分类整理归纳法、探究讨论法。用故事激趣导入新课,渲染氛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尤其针对初一新生让其采用不同形式的诵读既可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又能体会人物的情感。分类整理归纳法在于引导学生养成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与习惯,诸如词语的整理、名句的收集等,使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归类”意识加强,这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学生练得越早收获就越大。新课标还很注重学生思考和探究、讨论合作能力,希望学生能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积累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学习古人重诚信、知礼仪的良好美德。
难点:使学生了解《世说新语》“志人”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一些小故事的兴趣。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故事导入:
讲述《元方善对》的故事,引出课题。(多媒体展示课题) 认真听 用故事激趣,渲染气氛,使其自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