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0则材料,约40题,约13000字。
最新诗歌鉴赏题型训练(包含文学常识)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解: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1、这是一首七言______,李白,字______,号______,被人称作______。
  2、诗歌首句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梅,可是耳闻笛声吹寒,不觉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绝句,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人称作诗仙。2、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含有自我辩白之意。
  3、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第①一②题。
  如 梦 令
     秦 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1、秦观,_____朝人,是_______派的代表。
  2、“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这两句透露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
  3、请解释“门外马嘶人起”暗示出的内容。
  参考答案: 1、秦观宋朝人,是婉约派的代表。2、漫漫长夜难尽,孤独、凄凉的愁绪如同如水的长夜一样排遣不去。
  3、暗示出旅途跋涉,长路关山,白昼艰辛的生活又将开始。
  三、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为什么重复“巴山夜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与_____齐名,被称作_________。
  答案:三:1、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夫妻团聚的北方(长安)。2、突出思亲念归,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在和将来,自己和妻子,巴蜀和北方(长安)联结起来。3、与杜牧齐名,被称为小李杜。
  四、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水口行舟
  宋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朱熹,宋代______家,有作品___________等。
  2、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