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850个字。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我的母亲”。
【教材分析】
原文选自《胡适自传》,它的体裁是传记,这篇文章是作者记叙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是把母亲作为第一位“恩师”来写的,开头写了童年的经历,是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由此看来,前三段看似的“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写自己在母亲影响下的进步相呼应。文中用了更多的笔墨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景,写出了母亲的待人接物极有“分寸”,这是一位心地善良、是非分明、心灵清洁的女性,也彰显出了母亲作为“恩师”的魅力,她的以身示范对我的教育和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样使母亲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本文语言平实,但感情至深。结构简洁清晰,却自然流畅。作者用儿童的口吻来叙述童年往事,文章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真挚的情感,“掏心”的话语,如行云流水,更像是与朋友拉家常,话往事,任凭心泉自然流淌,通过类似白描的勾勒把母亲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话语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也显得深沉而质朴。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增强社会人生的体悟与观察,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另外,文章语言极其自然、质朴,但又含意丰富,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熟读课文,掌握课后读写要求的词语,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文章所写的关于母亲的几件事,提高概括能力,体味作者的情感。学习文章朴实的语言和细节描写的手法,理解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加强预习指导,认真朗读课文,学会概括事件,体会这些具体事件对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作用。联系现实生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态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母亲形象,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进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同时将更多的爱心回馈给自己的父母。
【重点难点】
(1)重点:感知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难点:品味语言特色,感受质朴、真切的文风。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
【教学思路】
本文教学时应从三个角度展开,也就是分三个环节进行:第一个环节,远处看文,读标题,初读文章,整体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个环节,再读文章,从字词句入手品评主人公形象。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成为本文的重点。第三环节,立足课文向外看,拓展视野,增长见识,丰富语文素养。环节安排由易到难,由课文向课外拓展,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环节的设置以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目的。
【教学过程】
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时间
课程导入 欣赏:
观看关于母亲的动画,聆听彭丽媛演唱的《母爱》
思考:
母亲对于孩子有什么重要意义?
母亲在日常生活中怎样表现浓浓的母爱?
自己是如何看待母爱的? 课件:
展示制作的一组动态漫画(内容是叙述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付出以及等到母亲老去后孩子应该承担的义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