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370字。
人教新课标高一语文必修三 师说 教案
韩愈
第一课时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新课标试验教材必修3第11课《师说》。
二、设计思想:
本文是针砭时弊的作品,首先简要介绍写作背景,然后联系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分析文章。在理解作者的情感时,可以引导学生加以讨论。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2. 过程与方法: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四、教学重点:
1. 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五、教学难点:
1. 积累掌握“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乎”“所以”等词的用法。
六、教法选择:
1.讲授法、提问法。2.诵读法。3.讨论法。4.学习拓展。
七、学法指导:《精析精练》
八、教学准备: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并解题,介绍作家生平、作品、本文写作背景。
同学们,你们坐在课堂里学习,有没有想过你们和老师之间究竟是怎样的教与学的关系?在课堂里,老师和你们又分别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而学习中应该树立什么正确的师道观呢?本文作者韩愈有反对流俗的巨大勇气,有坚持真理的精神,敢于发人之所未发,敢于尖锐地指责坏习俗,提出了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的观点,是有进步意义的。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抗颜,端正容颜。抗颜而为师,正正经经地做起老师来了)。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