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共63张,课件制作图文并茂,配套文字约20610字。

  小蔡教书之六国论   宿城一中 蔡翔制作
  【课文导入】之零陵郡次新亭①  [南朝]范云
  江干远树浮,天末孤烟起。江天自如合,烟树还相似。沧流②未可源,高帆去何已。
  [注]①这首诗是范云从建业(今南京)出发,赴任零陵内史(今湖南零陵)途中止宿新亭(今南京市南)时写的。②沧:苍。水色青苍,所以流水称“沧流”。【2015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三次联考】
  “浮”、起”二字写景传神。请予以赏析。答:“浮”把客观上由于光线折射而产生的朦胧动荡的感觉、主观上由于江水流动而产生的浮动错觉写得十分生动,写出了江岸、远树的动态美;“起”刻画出孤烟冉冉升起,以动衬静,突出江天的幽远宁静。(4分)
  2、结尾二句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江源之远,舟行之久,大江茫茫,前途遥遥,诗人触景生情,心中涌起一股迷惘焦急的情绪,流露出对仕途前程几许隐隐的担忧。(回答“路途迢遥的孤独感、焦灼感”,“前途未卜的迷茫感、焦虑感”也算正确。)
  【作者介绍】苏洵(1009—1066),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相传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皆未中。于是愤而自焚平日所著文章,再度闭门潜心读书,终于博通六艺及诸子百家著作,撰写文章下笔顷时数千言。嘉祐间,得当时名盛一时的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后与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后不久去世。他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有所不满。为文擅长策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奔腾驰骋,纵横捭阖,老辣犀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笔意。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行世。
  【创作背景】 本篇选自《嘉祜集•权书》之八,原题为《六国》,是篇论史的文章。北宋建国以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严令将帅不得专兵,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课文解读】六国破灭, 破灭:灭亡。○开篇即扣文题。 非兵不利, 兵:武器。 战不善,弊在赂(lù)秦。 赂秦:贿赂秦国。此处指割地求和。语出贾谊《过秦论》:“争割地而赂秦。”○排除“兵”“战”原因,归结到“赂”字之上;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总贯全篇。立论突兀精当,语言简洁精警,“赂”字总涉全文。 赂秦而力亏, 而:表顺承关系,就。亏:损耗。 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省主语“此”。道:道路,途径。○顺承上文,提出论据,申述中心论点。 或曰: 有人说。这是设问。或,不定代词。 “六国互丧, 互:交替,一个接一个地。丧:灭亡。 率(shuài)赂秦耶?” 率:一概,全都,副词。耶: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历史上真正直接赂秦者只有韩、魏、楚三国,这岂不与论点相悖逆?笔锋一转,故问设疑,议论风生,发人深思。 曰: 这是对设问“或曰”的回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