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100字。
无锡第一女子中学
冉华
Niko99@163.com
长 亭 送 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能力目标: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欣赏崔莺莺的形象;
借鉴古代诗词的鉴赏方法来赏析曲词;尽可能地用多种方法鉴赏曲词。
课时安排及教学设想:
拟用三课时。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第一课时
一、 中国古代戏曲常识简介(详见冉华06版PPT)
二、 布置作业,预习:
1、了解作者和《西厢记》梗概及主题;
2、分别用一个包含“别”字的四字短语概括故事的四个场景,并初步感知在这四个场景中莺莺感情的变化。
3、学生熟读课文,根据要求找出鉴赏点赏析曲词。在领会曲词意境的基础上,将自己喜欢的曲词改编成散文、现代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爱情,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才子佳人、怨女痴男,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血泪辛酸。由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几多真挚的描写、热烈的咏叹。于是有了: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永远的飞翔,那哭倒的长城,哭不倒的爱情,沉没的百宝箱,沉没不了的爱的向往,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朱英台,千古绝唱,唱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万般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今天,我们走进经典去感受一下“天下夺魁”的《西厢记》的艺术魅力。
1、名家评价 P1
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双璧。
——赵景深《明刊本西厢记研究•序》
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郭沫若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元代贾仲明在《凌波仙》
二、简介作者和《西厢记》剧情 P3-P14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2、《西厢记》故事的演变
唐•元稹•《会真记》(《莺莺传》)
——崔莺莺性格软弱,屈服于命运;张生始乱终弃。有“女色祸人”之论。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男女主人公为争取婚姻自主,共同抗争;“才子配佳人”。
元•王实甫•《西厢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提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理想,突出双方纯真爱情;表现男女主人公反抗封建势力,追求婚姻自由的自觉要求。
3、故事简介:
惊艳——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