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310字。
专题导航
专题解说 祭文是古人为祭奠去世的亲朋好友而写的文章,用来表达对亲友逝世的哀痛惋惜之情并祈请逝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与托人撰写的墓志铭不同的是,祭文多由祭奠者自己写作,因此含有更多的真情实意。自唐宋八大家开始,祭文成为一种极富抒情色彩的文体,在对逝者悼念追忆的同时,作者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抒发对生死的感慨,坦陈对命运的思考。祭文的功能决定了它的艺术风格,大多数祭文纡徐委婉、情韵悠长,根据所祭奠对象的不同,在语言格调上也会稍有差异。
学法指导 1.了解祭文的特点,明白该文体的特征。
2.掌握本专题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熟悉涉及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训练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感受祭文纡徐委婉、情韵悠长的感情特点。
《祭十二郎文》学案
“千古至文”“三大祭文”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因其文风平易质朴,情真意切,历来被视为韩文的代表作,与宋欧阳修的《泷冈阡表》、清袁枚的《祭妹文》同被称为“千古至文”、我国古代的“三大祭文”。
古时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一反正面铺陈、赞挽逝者功德的常规,对逝者生平事迹基本略去不说,只以共同所经历的人生坎坷、个人不幸生涯作为参照物,呜呜咽咽、絮絮叨叨地诉说“我”与十二郎不能斩断的千丝万缕的叔侄血肉之情,以及十二郎忽地先“我”而去的疑惧痛惜感情,于疑惧痛惜之中又更深一层地诉说出与十二郎生死相依的血肉感情。读读那“韩氏两世,惟此而已”的苦语,想想那“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的老相,听听那“彼苍者天,曷其有极”的哀呼,谁不感到天昏地暗呢?透过字面,我们似乎看到了祭者的心在哭泣,泪在奔流,此文被后人誉为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他在韩氏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为十二郎。韩愈3岁时丧父母,由兄嫂(也就是十二郎的父母)抚养成人,韩愈与十二郎从小生活在一起,虽为叔侄,情逾一般骨肉。
1.读准字音
(1)丧之七日(sànɡ) (2)所怙(hù)
(3)兄殁南方(mò) (4)省坟墓(xǐnɡ)
(5)归取其孥(nú)(6)丞相薨(hōnɡ)
(7)佐戎徐州(rónɡ)(8)汝遽去吾(jù)
(9)万乘之公相(shènɡ) (10)窆不临其穴(biǎn)
(11)尚飨(xiǎnɡ)(12)相殒其生(yǔn)
(13)比得软脚病(bì)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乃能衔哀致诚:衔,含,这里是怀着的意思;致,表达
(2)使建中远具时羞:备办,准备
(3)不省所怙:知道,记得
(4)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谋生
(5)未可以为信也:真实
(6)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恨
3.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明年丞相薨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而齿牙动摇
古义:松动。
今义:不稳固,不坚定;使动摇。
(3)将成家而致汝
古义:安顿好家。
今义:结婚,安家立业。
(4)吾与汝俱少年
古义: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今义: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
(5)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古义:成长立业。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6)志气日益微
古义:精神。
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要求做成某件事的气概。
(7)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古义:多少日子。
今义:几何学。
4.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同“馐”,美食
(2)敛不凭其棺:同“殓”,给死者穿衣入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