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770字。

  专题导航
  专题解说 杂记类散文在中国古代散文中形成较晚,内容也颇为驳杂。记人记物,记亭台名胜,记游山玩水等等,皆属于“记”的范围。同学们在初中学习过的《醉翁亭记》就是这类文体。
  明代吴讷在《文章辨体序说》中称“大抵‘记’者,盖所以备不忘”,比较准确地指出了杂记的功能。因为所记事物具体可感,此类文章中便多有记叙周详、描写细致的佳作。总体来说,宋人杂记无论在结构还是立意上都更趋成熟完善,成就要高于唐人。而且宋人善于从所记事物中抽绎出社会人生的大道理,言近旨远,多有寄托。这一特点在本专题选录的文章中非常显著。
  学法指导 1.了解古代论文文体——杂记,了解杂记的内容、特点及源流,明白该文体的特征。
  2.掌握本专题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熟悉涉及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训练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感受杂记中精彩的记叙描写,学习古人善于从记事中抽绎出人生哲理的写法。
  4.学习本专题时,要尽量结合注释提高自己阅读理解的能力,注意加强诵读。
  《丰乐亭记》学案
  庆历五年(1045)春,欧阳修上书为杜衍、范仲淹等辩诬,触怒了守旧派,降职滁州。作者到任后的第二年就作了《丰乐亭记》。丰乐亭建于庆历六年(1046),当年五谷丰登,万民欢乐、故而命名丰乐亭。全文围绕一“乐”字而写,其主题却是歌颂北宋初期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文章在记叙中插入议论,回顾战争年代,对照当前的和平景象,从而要求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激发起感恩报德的思想,最后归结到亭子命名的原因。以“乐”开篇,以“乐”结终,“乐”贯穿始终,景宜人,情动人,理启人,《醉翁亭记》让人跟着醉,《丰乐亭记》让人跟着“乐”,真不愧为传世的姊妹篇。
  薛时雨与欧阳修
  1.醉翁亭坐一知己
  薛时雨(1818-1885),字慰农,又字澍生,号桑根老人,安徽全椒人。清咸丰进士,做过嘉兴、嘉善知县和杭州知府。十分热爱家乡,年轻时经常到琅琊山赏景作诗,写下了许多楹联诗词,尤其是对琅琊山的醉翁亭情有独钟。他曾说道“滁之有醉翁、丰乐二亭,如人之有眉目,剔目矐眉而其人不全”。这位咸丰三年进士,杭州知府任上乞休归来的全椒乡贤,晚年耗费了十年的时光分别主持了醉翁亭、丰乐亭的重修,对醉翁亭、丰乐亭之于滁州的理解可谓醍醐灌顶。据琅琊山志记载,他在此留下四副楹联作品,并为醉翁亭大门书写了“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的墨迹。
  2.醉翁亭联
  翁昔醉吟时,想溪山入画,禽鸟亲人,一官迁谪何妨,把酒临风,只范希文素心可证;我来凭眺处,怅琴操无声,梅魂不返,十亩篙莱重辟,扪碑剔藓,幸苏子瞻墨迹长存。
  这幅长联,抚今追昔,涵盖广泛,深深的遗憾中饱含着庆幸。上联以欧阳修比肩范仲淹为感,表达了欧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同时又有以民为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追求。下联说欧阳修离去40多年以后,《醉翁亭记》碑刻的磨损日益增加。于是作为他的学生,当时在颍州做知州的苏轼,用书法写下了《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留存于世。此联格调固高,皆因人物清名,而薛时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