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共40张。有导学案,约3030个字。

  《星星变奏曲》导学案
  2001年12月,在北京青年报与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主办的“聆听经典:缪斯的竖琴——中外经典诗歌音乐朗诵会”上,总策划、总撰稿人,著名诗人江河的《星星变奏曲》作为朗诵会的第一篇。
  学习目标
   1变奏曲的概念
   2朦胧诗及作者
   3诵读诗歌
   4赏析诗歌
  《星星变奏曲》究竟写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人们如此青睐它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江河,去聆听他的《星星变奏曲》
  变奏曲的概念
  变奏曲:
  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的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欣赏音乐《星星变奏曲》
  朦胧诗及作者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海子、于坚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妙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核心。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意境,从而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江河(1949—),是我国当代“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原名江友泽,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后当工人。主要作品有《纪念碑》《祖国啊,祖国》,诗集《从这里开始》,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诗歌多蕴含着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现实的思考,创作中多强调主观直觉的感受,是“朦胧诗”运动的主将。《星星变奏曲》写于1980年,是他的首篇诗作,它作为新时期诗歌创作的火把,发出对光明的呼唤。表现了经历文化大革命的一代年轻人对历史的沉思。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象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