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导学案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文言基础知识讲练
│文言基础知识讲练 宾语前置句.doc
│文言基础知识讲练 被动句.doc
│文言基础知识讲练 动词、形容词活用.doc
│文言基础知识讲练 名词活用.doc
│文言基础知识讲练 判断句.doc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同步检测:第10课 管仲列传
│专题四 第10课.doc
│第10课 管仲列传.doc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同步检测:第11课 屈原列传
│专题四 第11课.doc
│第11课 屈原列传.doc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同步检测:第12课 项羽本纪
│专题五 第12课.DOC
│第12课 项羽本纪.doc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同步检测:第13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专题五 第13课.doc
│第13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doc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同步检测:第14课 滑稽列传
│专题五 第14课.doc
│第14课 滑稽列传.doc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同步检测:第15课 刺客列传
│专题五 第15课.doc
│第15课 刺客列传.doc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同步检测:第16课 秦始皇本纪
│专题六 第16课.DOC
│第16课 秦始皇本纪.doc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同步检测:第17课 赵世家
│专题六 第17课.doc
│第17课 赵世家.doc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同步检测:第18课 魏公子列传
│专题六 第18课.doc
│第18课 魏公子列传.doc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同步检测:第19课 淮阴侯列传
│第19课 淮阴侯列传.doc
│专题六 第19课.doc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同步检测:第1课 太史公自序
│第1课 太史公自序.doc
│专题一 第1课.DOC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同步检测:第3课 夏本纪
│专题二 第3课.DOC
│第3课 夏本纪.doc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同步检测:第4课 鲁周公世家
│专题二 第4课.doc
│第4课 鲁周公世家.doc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同步检测:第5课 河渠书
│专题二 第5课.doc
│第5课 河渠书.doc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同步检测:第6课 六国年表
│专题二 第6课.doc
│第6课 六国年表.doc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同步检测:第7课 高祖本纪
│专题三 第7课.DOC
│第7课 高祖本纪.doc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同步检测:第8课 李将军列传
│专题三 第8课.doc
│第8课 李将军列传.doc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同步检测:第9课 孔子世家
第9课 孔子世家.doc
专题四 第9课.DOC
一、什么是被动句
被动句就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是相对于主动句而言的。当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时,即是主动句;当主语是动作行为的遭受者、承受者时,即是被动句。在这一点上,文言被动句与现代汉语被动句是相同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在于构成方式。它有三种构成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但也有两种与现代汉语相同。
二、被动句的常见形式
(一)与现代汉语不同的
1.“于”字式:在动词后面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如:
①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②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2.“见(受)”式,用“见”或“见……于……”或“……为所……”表示被动。如: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信而见疑。(《屈原列传》)
3.“为”字式,用“为”或“为……所……”表示被动。如:
①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 所笑。(《报任安书》)
②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与现代汉语相同的
4.“被”字式,用“……被……(所)”表示。如:
①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5.无标志式(意念式),动词本身在一定语境中表示被动。如:
①予羁縻不得还。(《指南录后序》)
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
三、被动句的辨识
辨识被动句,既要从形式上考虑有无被动词,又要从内容上辨析主语是不是受动者。有时单从形式上看,不能解决问题。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中“见”表被动,而“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则偏指我;“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中前“于”表被动,后“于”表对象。因此,更多地从上下文来考虑,即
……
第1课 太史公自序
本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是70列传的最后一篇。它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是了解司马迁、学习《史记》的一把重要钥匙。学习此文,要实现两个目标:
一是疏通文字,梳理大意,重点掌握通假字、“适”“略”“论”“卒”“罔”等多义词及古今异义词,翻译重点句子。
二是进一步了解司马迁的生平经历和人生抱负,理解他创作《史记》的条件、动机和指导思想,加深对其人其书的认识。
初学《史记》,同学们一定有理解不深不透、弄不明白的地方,不必急躁,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将它与必修五中的《报任安书(节选)》结合起来学习。
2.借助注释和译文。抓住常见常用的语言点学习积累,过于艰涩的地方可以放过。尤其对文中最难的部分——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只要知道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要效仿孔子作《春秋》、寓褒贬于书中即可,不必强求自己弄通。
3.实在不明白,可以边学习其他文章边学习本文,将本文与其他具体文章结合学。还可以在学完所有的选读篇目后,再重温甚至重学它。
一、人物名片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生卒年月不详。其父司马谈,学问广博,武帝时为太史令,专掌秘籍、职司记载,立志写一部完整的史书,未及动笔就去世了。司马迁受其父熏陶,十岁就学于长安,二十岁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地方风土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后来的写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武帝元封三年(前108)继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室古籍,参与修订历法,并开始写作《史记》。武帝元封五年,因上书为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武帝,获罪下狱,受宫刑。他认为自己既然不能在政治上建功立业,那就得更加发愤著书。为完成《史记》的写作,他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写书,历十年艰辛,终于在征和初年(前92)写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又称《太史公书》。其后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二、背景资料
处于上升时期的封建社会,要求有一部记载天子盛德、叙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业绩的史书,以总结历史经验。司马迁根据这一时代的要求,再加上父亲的遗愿——“立志写一部完整的史书”,广泛汲取以前的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乃至诗歌的丰富的创作经验,开创了中国史传文学,并达到了史传文学的顶峰。
三、文体知识
序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经过;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前者如鲁迅的《呐喊自序》
……
第3课 夏本纪
《夏本纪》是记叙夏朝从夏禹到夏桀各代君主兴亡事迹的史篇,本文节录了大禹治水定九州的一部分,描绘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治水英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学习此文:一方面要积累“被”“诛”“相”等实词,翻译重点语句等;另一方面要理解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认识在他身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他对中华民族所作的巨大贡献。
在学习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言”“文”两条线索,细心阅读,认真思考。
一、背景资料
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
本文仅节录大禹治水定九州的部分,约占全篇的五分之三。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以及当政者的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灾难中解救出来。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ɡǔn)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获得成功,使得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伟景象。
二、文化常识
本 纪
“本纪”之意是法则、纲纪。以天子、国君的事迹作为纲领,采用编年、记正朔的形式,反映朝代的变迁、时代的大势。实际上,本纪是按照编年的体例,依照年月的顺序,记载帝王的言行政绩以及当时的重大事件的。本纪作为纪传体史书的编年部分,其实是贯通全书的纲要部分。
《史记》十二本纪中,《五帝本纪》是记传说中的五位部落首领,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事迹;《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是记叙夏、商、周三代的史事。这四篇是上古史部分。《秦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是表现
……
第4课 鲁周公世家
本文记载了西周时的诸侯国鲁国历经34代国君,历时千余年的历史兴亡过程。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记述了西周开国重臣、鲁国开国之君、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作出重要贡献的周公旦的生平事迹,重点突出了他幼时的笃仁纯孝,辅佐武王时牺牲个人的义无反顾,辅佐成王时代理国政的忍辱负重,平定叛乱时的坚定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
然而,节选部分文字艰涩,篇幅较长,给同学们阅读带来困难。那么,如何克服困难,争取学有所得呢?
1.采取先看译文,后看原文或者边读原文边看译文的办法,整体把握内容,重点把握他作为一个辅臣如何执政,做了哪些事。
2.有所取舍。全文共15段,对于叙事性强、文字平易的章节边疏通文字边概括大意,慢慢理解;对于较难的第9段、14段、15段可略读,甚至可以不读。
一、背景资料
鲁,始建国于公元前11世纪,是周朝诸侯国之一,其辖地在今山东省西南部,都城在曲阜。鲁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到第33位国君顷公二十四年,即公元前256年,为楚所灭。
周公,名姬旦,亦称叔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以其曾祖太王所居周地为采邑,后世尊为周公;他辅佐武王灭商,建西周王朝,“制礼作乐”,有功而受封于曲阜,虽然他未到封地而留佐武王,但其封国在鲁,又称鲁周公。周公帮助周武王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从而也把我国的第一个文明社会形式推向了巅峰,为我国民族融合、政治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所制定的“礼乐行政”,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式,也具有开山的意义,至今在中华民族文化理念之中,仍涓涓流淌着西周时代那种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献身的君子风度和集体精神。
二、文体知识
世 家
《史记》中的“世家”实际上是为诸侯作的传记。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所以把为他们作的传记叫做“世家”。从西周开始,发展到春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