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1.5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rar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1.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rar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1.2 当仁,不让于师.rar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1.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rar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1.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ar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1.6 有教无类.rar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1.7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rar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2.1 王好战,请以战喻.rar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2.2 王何必曰利.rar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2.3 民为贵.rar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2.4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rar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2.5 人和.rar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2.6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rar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2.7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rar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5.1 无端崖之辞.rar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5.2 鹏之徙于南冥.rar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5.3 东海之大乐.rar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5.4 尊生.rar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5.5 恶乎往而不可.rar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6.1 兼爱.rar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6.2 非攻.rar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6.3 尚贤.rar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7.1 郑人有且买履者.rar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7.2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rar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rar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rar
单元导读
本单元内容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围绕一个主题来选编《论语》中的材料,所选材料均为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而且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学习这些文章,对于认知孔子思想、感悟现实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主要内容是传达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当仁,不让于师》主要阐述孔子与弟子的关系,如孔子如何对待弟子,弟子如何看待老师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谈的是孔子的生存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论述孔子“仁”的学说,亦即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主要内容是孔子对“义”的持守;《有教无类》主要阐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则向我们阐明了孔子对于“学”这一概念的特殊认识。
作者连线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孔丘的思想言行见于他的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传世的《论语》共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等20篇。《论语》与《大学》《孟子》《中庸》合称“四书”。)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后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晚年致力于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是《论语•微子》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如果天下有正道,我孔丘就不会同你们一道从事变革了。孔子热心救世,遭到不少隐士泼来的凉水,像选文中的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等。这句话反映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可以说是“不识时务”,但也可以说是坚韧不拔。这种精神是极难得的,也是可敬佩的。
1.掌握“见”“易”“而”等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特殊句式,能翻译课文。
2.学习选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表现人物的艺术手法。
3.把握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1.字音字形
①木铎(duó) ②桀溺(nì)
③长沮(jù) ④执舆(yú)
⑤荷蓧(hè diào) ⑥见其二子(xiàn)
⑦怃然(wǔ) ⑧殆(dài)
⑨八佾(yì) ⑩黍(shǔ)
⑪耦而耕(ǒu) ⑫耰而不辍(yōu chuò)
2.通假举要
①长沮、桀溺耦而耕:“桀”通“杰”,形容高大
②是鲁孔丘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语出《论语•为政》,意思是说,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孔子的生存智慧,他告诉我们要正视自己的无知,要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从孔子身上,我们感受到一种生存的大智慧。
庄子也是先秦时期的一位文化巨人。他曾经感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对所有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个事实。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每一个人都注定要用有限的生命,来面对广阔无垠的知识海洋;相对于自己的无知而言,每一个人的知识都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无知呢?孔子告诫我们,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从孔子的告诫中,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对待自己的无知。
1.重点掌握文言实词“信”“舍”以及词类活用现象。
2.理解文中出现的有关人生的格言,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懂得如何立身处世。
1.字音字形
①莒父(Jǔ fǔ) ② (ní) ③ (yuè)
2.通假举要
①由,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②知之为知之……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明智
③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食”通“蚀”,亏损
④无欲速,无见小利:“无”通“毋”,不要
⑤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彫”通“凋”,衰落
3.实词类举
(1)常见实词
①更也,人皆仰之:“更”,改变,改正;“仰”,抬头而望
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责备,要求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以,能够
(2)一词多义
①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用,诚信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相信信可乐也:实在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指媒人
……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语出《论语•述而》,意思是说,干违背道义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好像飘浮在天空的云彩。孔子运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自己对道义的重视与追求。孔子不是说富贵对自己没有意义,而是说违背了道义的富贵对自己来说毫无价值。按照孔子的观点,贫寒虽然是问题,但贫寒而不能践履道义才是真正的问题;富贵不是问题,以不正当手段牟取富贵就是大问题。
这句话表现了孔子义薄云天的高尚人格,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保持了精神的旷达和完满。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的人生价值取向。孔子所弘扬的这种价值取向,对于治疗社会上一部分人为谋取权势和利益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的弊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重点掌握文言实词“信”“恶”及古今异义词和特殊句式。
2.掌握孔子对待“义”的态度和主张,理解孔子弘扬“义”的价值取向,并深入思考其现代价值。
1.字音字形
①曲肱(ɡōnɡ) ②恶乎(wū) ③臧武仲(Zānɡ)
④忿(fèn) ⑤绰(chuò) ⑥无適(dí)
⑦谄(chǎn)
2.通假举要
①富而可求也:“而”通“如”,如果
②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要”通“约”,贫困
③若臧武仲之知:“知”通“智”,聪明
3.实词类举
(1)常见实词
①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顺从
②以告者过也:犯错误
③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安居,引申为“接受”
④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离开,摆脱
⑤见危授命:面临
⑥文之以礼乐:修饰
⑦义之与比:并列,紧靠
(2)一词多义
①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实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真的,确实余固笑而不信也:相信,信任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凭据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送信的人,使者杳无音信:音讯,消息低眉信手续续弹:听凭,随意
②恶è无恶不作:罪恶,坏事首恶必惩:做坏事的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丑,劣wū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讨厌,憎恨学恶乎始,恶乎终:疑问代词,哪里,什么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疑问副词,哪,怎么
③之曲肱而枕之:代词,它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定语标志,译成“的”或不译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3)词类活用
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
(4)古今异义
①造次a必于是b
a.古义:慌忙、仓促。
今义:轻率,莽撞。
b.古义:两个词,于,介词;是,代词,这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