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诗过余晖中的晚唐诗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九月齐山登高 教案.doc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长安晚秋 教案.doc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商山早行 教案.doc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教案.doc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无题 教案.doc

  教学案
  科目:    高二语文       主备人:  葛恒俊        备课日期: 201年  月    日 
  课    题 长安晚秋 第 1课时 计划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感。
  2、体会晚唐诗人凄清的情感基调。
  3、理解诗人的羁旅愁思。
  教学重难点 景物描写的层次感以及诗人营造的意境
  一、检查:《无题》、《九日齐山登高》相关知识。
  二、导入新课:
  晚唐诗歌在气象格局上虽然已经失去了盛唐诗歌大气磅礴,但晚唐诗人们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出现了许多成就突出的诗人,今天我们接触晚唐另一位诗人赵嘏。学习一下他的《长安晚秋》
  三、自读,通过翻译全诗解决基础问题
  1、翻译,中心:秋天拂晓时,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叶尽谢。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这首律诗,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2、重点词语:拂曙  宫阙(建筑物,而“阕”为词的分段,又叫“片”)横(飞过)塞  
  ……
  教学案
  科目:    高二语文       主备人:  葛恒俊        备课日期: 2015年  月    日 
  课    题 羁旅诗之商山早行 第 1课时 计划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2.学习虚实相生等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虚实相生等表现手法
  一、导入:
  古诗浩如烟海,但从内容上看,大体上可分为五种类型。
  1、怀古诗   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
  2、写景咏物诗(包括田园诗)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3、送别诗  如李颀《送魏万之京》。
  4、边塞诗   如高适的《燕歌行》。
  5、羁旅思乡诗   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
  1、温庭筠:(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之裔孙。温彦博,我国古代著名词人,两《唐书》有传。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
  作者补介:
  有才。才思敏捷,外号“温八  叉”,且极富音乐天分,有孔即吹,有弦即弹。
  不幸。奇丑,屡试不中,卷入政治斗争。
  有个性。不修边幅,与歌妓、纨绔子弟厮混;目中无人,得罪权贵;帮人作弊,强索报酬,大闹考场。
  仕途失意,穷困潦倒。
  2、写作背景:  
  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经过这里。
  诗人本是太原祁人,因在长安南郊(即“杜陵”)安了个家,在一些诗歌里,他把长安南郊说成故乡,本诗末句就把“杜陵”称为故乡。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 “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二.整体感知  读懂诗意:
  1.注释
  ①征铎(duó):远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②檞(jiě),一种木质像松的树。
  ③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明”使…明艳。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④凫(fú):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2.意译:
  ①清早起马车铃响声叮当,出门人想家乡 倍感悲伤。雄鸡唱茅草店 残月当空,踏寒霜人脚印 留板桥上。檞树叶纷纷落 满山满路,月光下枳树花 映照驿墙。思故乡我昨夜 梦回杜陵,春天里凫和雁 布满池塘。
  ②清早起来出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断,出门人想念家乡倍感悲伤。
  雄鸡唱晓,茅草店外残月当空,布满寒霜的板桥上,早有行人足迹。
  槲树叶纷纷凋落,铺满山路;驿站墙头,枳花开放,闪烁着白色的光芒。
  于是,想到我昨夜梦会杜陵的故乡景色:凫和雁布满了曲折的池塘,嬉戏玩乐。
  三、合作探究:
  朗读全诗,思考:
  1、题目中的“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本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诗?
  把握情感,思考:
  1、作者“悲”什么?“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悲“身不逢时,仕途多舛,前途未卜”。因思故乡而悲,但 “悲”字所表现的情感超越了“思” 。
  2、“悲故乡”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品味两幅画面(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1)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2)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诗人在此融入了怎样的情感?
  品味尾联,思考:
  1、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想起了昨夜的梦,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流露了什么情感?
  2、此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虚实相生。
  作者由异乡的景色联想到昨夜梦中故乡的景色,运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渲染烘托了作者的悠悠乡思。
  虚实相生指由眼前所见到心中所想,进而把眼前的实象与心中的虚象有机聚合在一起的一种表现手法。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赏析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1、此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表现景色的?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
  教学案
  科目:    高二语文       主备人:  葛恒俊        备课日期: 2013年  月    日 
  课    题 无题 第 1课时 计划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 理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感悟词的美感和内在的情感
  一、 导入:
  由李白、杜甫的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说出唐朝有“小李杜”之称的是李商隐和杜牧,从而导入本课。
  二、作家、作品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都是唐室宗亲,但因年代久远,家境已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终年四十六岁。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三、具体讲解:
  学生自由朗读。读完课文后,独立思考理解。试用诗歌鉴赏方法。
  四、检查初步感知和独立思考效果
  准备课堂练习本,思考问题:
  (1)“无题”有几种情况,你以为何种在鉴赏中更重要?
  (2)从“丝”的注释看,该句用了什么修辞?
  (3)三、四句一起表达了什么情感?
  (4)解释“晓”的意义,注意“鬓”的音、义。
  (5)“蓬山”是目的地,还是出发点?(注意句式倒装)
  (6)“殷勤”意义(古今异义)
  五、学生讨论、核对,检查自读习惯,反思学习方法。
  六、选生讲,教师补充。
  (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无题:《诗经》、乐府诗很多; 说无题,真正的“题”是什么?文章写的角度,前四句是……,5、6句是……,用了什么手法?与杜甫的什么句子最相似?)
  七、请大家分组讨论:
  (1) 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
  (2) 如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3) 学过这首诗后,你对诗中的爱情是怎样看的?也可以谈谈你心目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 请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前发言。
  八、赏析参考资料:
  这首诗,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
  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点出分手时的季节,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