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00个字。
阅读之症应标本兼治
南京29中 郭永宁
对语文考试,学生最没有把握的是现代文阅读,而考试后的质量分析,得分率最低的项目往往便是现代文阅读。其实学生用在阅读方面的时间与精力是最多的,语文课多数是用于阅读教学的,投入与回报如此不成比例,使得不少学生对阅读甚至对学好语文都丧失了信心。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是观念上。《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可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师(包括学生)都能这样认识阅读的。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讲课有精彩与枯燥之分,于是听课者便有“讲得好”与“讲得不好”的评价。这样的课,难以引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难以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当然也难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其次是阅读的心态与习惯的问题。阅读本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我们应当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可我们有不少同学,课外阅读只是一种消遣,并不是真正的阅读;而作为教学活动的阅读,则又功利地端起架子,思维僵化,情趣索然,也不是真正的阅读。至于那些病急乱投医的题海战术,则更不是阅读了,它不仅是低效的,而且也使不少学生养成了阅读时不专注、不认真、粗枝大叶、囫囵吞枣等坏习惯,这些坏习惯实在是贻害无穷。
此外还有阅读方法(包括解题方法)的问题。不同体裁不同类型的文章有其不同的特点,因而有其不同的阅读方法。没有方法意识,不注意文本的体裁特点,不注意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甚至不通读文本而直接解题,解题时不顾程序,表述不清等,这早已不是个别现象了。
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除了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之外,还涉及到表达能力、认识水平、知识结构甚至生活阅历等方面。可见阅读的问题是大大超出阅读范畴的。
如此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