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200字。
有“活”水才有清泉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理解
张 小 珍
温州市第二高级中学
关键词:求“活” 建构主义 预设 生成 对话
主要内容:面对教育改革的形势,教师应迅速转变教学观念,不要为教学去找教学方法,学会在生成的真实情境中找到相应的教学方法,在求“活”中使教学方法得到实现。
教育从来都意味着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和要求。今天,教师的“权威”受到多方面的挑战,时代的进步、教育的发展,决定了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自主性越来越强、个性色彩越来越鲜明的学生,教育将培养的是具有巨大创造力和富有创造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有句古话,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制定出新课程改革方案。为了回应大众对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殷切期望,不少的教师不断推出了“田园教学”、“多元智慧教学”、“真实情景教学”、“开放教学”等创新做法,改进活动轰轰烈烈,初衷不能不说良好。
可是操作时,教学结果走向了另外一种极端:课堂搞得像舞台,整台戏热热闹闹,一环接一环,剧终了,人散了,什么都没留下;要么,全都开放式的,以多彩的活动代替了课堂,语文的职能消失殆尽,鹿非鹿,马非马;要不,教师独占话语权,单口相声,尽管很精彩,台下却是闃寂一片,学生接受了吗?我怀疑,长期以往,学生的语文兴趣肯定大减。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以为最根本的问题是失却了教学的灵活度,死板机械地按照自己预设的思路行使,犯了不稳固其根本而盲目创新的错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管什么文体、什么内容,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要想达到碰撞,我以为在过程中把握教学最重要的原则是 “求活”,适时抓住教学契机,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 吕淑湘先生1991年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上明确地指出: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上还有一把钥匙,它的名字叫“活”。
①天津市特级教师李植回忆了当年参加全国语文课堂教学大赛时,他说,那一年有三位选手执教《孔乙己》,他获得了一等奖。那两位选手‘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明明知道学生不适应他们的授课方式,却还继续循着自己的思路讲课,结果他们败在了‘死’上,而他恰恰赢在了‘活’上。他们是在教教材,他是在用教材教;他们重在个人的表演,他注重联系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课上学生提出了许多新鲜的问题,他说“谁也没有现成答案,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