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份。
一、(2015年商丘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中秋“赏月”、吃“月饼”的习俗,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中秋最早只是“祭月”节令,“赏月”大约是从东汉开始形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我国古代在每年庄稼收割的八月,人们都要举行祭月的仪式,以祈祷丰收。《礼记》言:“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即指当时帝王“秋天祭月”的一种特殊礼制。据史书记载,在秦汉之前,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至唐代,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们将祭月礼制进一步深化,把“祭月”与“赏月”逐渐融为一体,每年月到中秋,帝王“对酒当歌”,骚人“吟诗作画”。安史之乱以后,祭月和赏月之风迅速从官宦之家进入民间。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已经流行,到北宋初年,朝廷正式设立中秋节。《宋史•太宗记》中“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和“中秋节食玩月羹”“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等记载,已经描绘出中秋节的赏月情景。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对此记述颇详:“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也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赏月之余,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漂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宋朝《新编醉翁谈录》还记述了拜月之俗:“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愿: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目如皓月。”明清两朝赏月,“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拱而拜”。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形象地写出了当时的盛况。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馀》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明《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月圆时,平民百姓都常用自己精制的圆形夹馅的甜饼来祭祀月神,借以表达对月亮神的尊敬;祭祀之后,全家老少分吃,如有家人未归也要留下一角,以示全家团圆。后来这种圆形的甜饼即演变为“月饼”。
关于“吃月饼”,历来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是为纪念元代末期高邮人张士诚在圆饼中夹小纸条串联民众在中秋之夜起义抗元,才开始吃月饼。实际上唐代以来随着中国的统一和疆域的扩大,人们慢慢摆脱了以前的封闭状况,人口流动性增大,“居家团圆”已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享受到的。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表达了他远在异地的思乡之情。“团圆”对于人们来说日显珍贵。赏月、吃月饼也更多地融入了感情色彩。
★1.下列关于“中秋赏月”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历史上看,中秋“祭月”早于“赏月”,秦汉之前就有“祭月”的礼制,而“赏月”大约从东汉才开始形成。
B.随着祭月礼制的进一步深化,魏、晋至唐代,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们将“祭月”与“赏月”逐渐融为一体。
C.文人士大夫在中秋赏月之余,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李白《静夜思》、苏轼《水调歌头》等。
D.唐代已经流行中秋赏月的风俗,北宋时朝廷正式设立中秋节,中秋赏月之风日盛;明清时赏月活动仍盛行不衰。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人的孤寂
朱光潜
心灵有时可互相渗透,也有时不可互相渗透。在可互相渗透时,彼此不劳唇舌,就可以默然相喻;在不可渗透时,隔着一层肉就如隔着一层壁。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惠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谈到彻底了解时,人们都是隔着星宿住的。
比如眼前这一朵花,你我所见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嗅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联想的又完全相同么?你觉得香的我固然也觉得香,你觉得和谐的我固然也觉得和谐,但是香的、和谐的,都有许多浓淡深浅的程度差别,毫厘之差往往谬以千里。一般人较量分寸而不暇剖析毫厘,以为这无关宏旨,但是古代寓言不曾明白地告诉我们,压死骆驼的就是最后一茎干草么?
凡是情绪和思致,愈粗浅,愈平凡,就愈容易渗透;愈微妙,愈不寻常,就愈不容易渗透。一般人所谓“知解”都限于粗浅的皮相,而浓淡深浅上的毫厘差别是无法可以从这个心灵渗透到那个心灵里去的。在粗浅的境界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们都是秦越。曲愈高,和愈寡,这是心灵沟通的公例。
诗人所以异于常人者在感觉锐敏。常人的心灵好比顽石,受强烈震撼才生颤动;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微嘘轻息就可以引起全体的波动。常人所忽视的毫厘差别对于诗人却是奇思幻想的根源。一点沫水便是大自然的返影,一阵螺壳的啸声便是大海潮汐的回响。在眼球一流转或是肌肤一蠕动中,诗人能窥透幸福者和不幸运者的心曲。他与全人类和大自然的脉搏一齐起伏震颤,然而他终于是人间最孤寂者。
诗人有意要“孤芳自赏”么?他看见常人不经见的景致不曾把它描绘出来么?他感到常人不经见的情调不曾把它抒写出来么?他心中本有若饥若渴的热望,要天下人都能同他在一块地赞叹感泣。可是,在心灵探险的途程上,诗人不得不独自踯躅了。
一般人在心目中,这位独自踯躅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诗人布朗宁在《当代人的观感》一首诗里写过一幅很有趣的画像。一位穿着黑色大衣的人天天牵着一条老狗在不是散步的时候在街上踱来踱去,到处探头探脑。他真是一个怪人!——诗人的当代人这样想。一般人对于诗人的了解就是如此。
一般人不也把读诗看作一种时髦的消遣么?伦敦、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活得丰富比活得正确更重要
西方传统哲学家认为,活得丰富和活得正确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追求。说一个人活得丰富,是说这个人阅历丰富,在生活经验方面有深厚的积累;说一个人活得正确,是说这个人的生活符合一个原则或标准。“正确”这个词预设了原则,隐含了标准。它们处于他的实践生活之外,否则就不能成为原则或标准。正确与否是由外在于自己的标准来决定的。
希腊哲学家有这样的思路:只要我们还沉浸在经验世界中,还受着感性经验、情感欲望的支配,我们就无从懂得如何正确地生活。只有符合理性所发现或发明的普遍原则的生活才是正确的生活,才能为生活找到一个可靠的根基。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意义上的活得正确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奢望。用一种凌驾于具体生活之上的普遍原则来指导人们如何生活,这条路注定是无法走通的,我们只能从我们的生活之中而不是生活之外,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和正确的标准。
在儿时的我们的心目中,凡事总有个对错。后来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生活中充满了太多的灰色的模糊地带,常常面临着两难,没有一个大写的原则,能真正为我们指点迷津。我们必须也只能在具体的境况中,自己为自己做出选择,并承担选择的责任。
毋庸讳言,活得越丰富,昭示着跟头摔得越多,痛苦也越多。这正是许多人向往活得正确的原因之一。但这里有两点值得一说:第一,痛苦和快乐一样,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环。当下的痛苦构成了整个生命的一个层面,生命由此而厚重,让人回味无穷。第二,没有痛苦的生活也就没有快乐的感受。当痛苦、挫折消失了的时候,也正是空虚和无聊开始的时候。人的生命意义,就是在克服生活障碍中显示出来的。
一个因害怕犯错误而在生活面前停滞不前的人,既丧失了自我也丧失了世界。人是活在不同的世界中的,生活的丰富造就了世界的丰富。世界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随着我们和它打交道的深入、广泛,它向我们敞开了不同内容。世界是什么,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取决于我们和它交往的程度。敢于生活,敢于追求丰富的生活,才能拥有一个丰富的世界。
但说活得丰富比活得正确更重要是不是意味着活得正确与不正确无关紧要呢?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不可能接受怎么都行。每一个社会,都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价值观、思维方式等,这是一套正确生活的标准。但这套标准是可以改变也一定在改变着的。既然它是生活的产物,那么随着生活的展开,它必定会不断地被人们修改着。我们每个人的每个行动,都在为什么是正确什么是不正确进行着注释,正是在我们的有声和无声的赞同、反对中,正确性的标准或得到延续或被修正。
一个成熟社会的成熟公民,应该秉持这样一种生活态度:一方面是对既有规则的遵守,不因为它缺乏先验的特性就减弱对它的权威性的尊重;另一方面是对它的反讽或批判,在生活中保持一种怀疑的精神,一旦具有充分的理由,就敢于对它加以否定或修改。
总之,不论是正确性标准的形成,还是正确性标准的修正,都离不开生活实践的丰富性。
1.下列关于“活得丰富”和“活得正确”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活得丰富”对于西方传统哲学家来说,是指这个人有丰富的阅历,在生活经验方面有深厚的积累。
B.“活得正确”对于西方传统哲学家来说,是说这个人的生活符合一个外在于生活实践的原则或标准。
C.“活得丰富”要求我们在生活中保持一种反讽或批判的态度,敢于对现存标准加以否定或修改。
D.“活得正确”是“活得丰富”的前提,只有活得正确,生活才能丰富而多彩。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活得正确”与“活得丰富”二者之间的关系颠倒了。
答案:D
2.以下说法不能支持“活得丰富比活得正确更重要”的一项是( )
A.生活中充满了灰色的模糊地带,常令人面临两难境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