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70个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5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达到当堂成诵。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借月咏怀表达的人生感触。
(2.)赏析品味,引导学生理解词意,体会诗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3.)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品味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达到当堂成诵
教学难点:
品味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苏轼旷达心胸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景创设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高天上这轮明月,千百年来阅尽了人世纷扰,沧海变迁,也牵动了无数人的情思。瓜洲渡口,王安石发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慨叹;寂静西楼,李后主道出“月如钩,寂寞梧桐深夜院锁清秋”的亡国愁思;承天寺中,也有一位大文豪曾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幽微情思,他就是------苏轼。今天我们再次走近苏轼,走近他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1、请一名学生介绍作者。
2、(图片展示)苏轼是在贬官密州诗写下这首词的,仕途失意又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有七年没有团聚,苏辙当时在济南,近在咫尺却不得相见。值此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在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中秋词。清代评论家胡仔评价它:“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下面我们就一起去诵读、体味《水调歌头》之中苏轼承载的丰富情感和独特精神。看伟大的苏轼怎样完成了一次生命历程,一次生命的体验。
三、第一板块:诵月
(一)指导朗读
1.听朗读录音,用心灵感悟诗中的感情。
2.朗读是体悟诗情的一条重要途径,要想读好一首词,朗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课件演示】
①读准字音,字正腔圆②读准节奏,有板有眼③读出感情,有情有味
①读准字音,字正腔圆(指名读然后齐读)
阙(què)琼(qióng)应(yīng)绮(qǐ)胜(shēng)婵娟(chán juān)(注:“胜(shēng)为古音)
②读准节奏,有板有眼
1、这首词以五字句、六字句为主,可以“二三、二四”停顿
2、注意“二三”节奏中“三”里面的短暂停顿。(二二一或二一二)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自读后齐读)丙晨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③读出感情,有情有味(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和情感起伏。)
前面两条我们马上可以做到,我们先把字音和节奏读准,学生自由读后指名单个读,最后全班同学一起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评价同学读的优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