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690个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一、 设计思想:
  初中八年级学生对词不算陌生,对于诗词的积累有一定的基础,他们也很喜欢读诗词,但由于年龄及生活积累的局限,又使他们对于词的意境、内涵及如何鉴赏难于把握。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如何读词、鉴赏词,应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给学生形象具体的感官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5课《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词,是传统名篇,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读出它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必要的文言词语,疏通词的大意,落实背诵;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会善于在逆境中调整自己的心态。
  (三)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感悟词作;2、背诵全文、运用名句。
  (四)教学难点:
  1、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词作丰富深刻的意蕴;
  2、品味精妙的诗歌语言。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 教学方法:
  1、资料推入法:课前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词作者的生平及相关的背景资料,已备课堂上交流。
  2、诵读激趣法。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和多种形式的诵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了解内容,体会情感,引起共鸣,受到思想教育,陶冶美好情操。
  3、情景教学法。带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与作者对话,通过再现情景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感染性,提高学习兴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堂内外,提高语文素养。
  4、讨论点拨法
  四、教学准备: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MP3
  五、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走进词作——激情导趣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她非常容易激发人们的想象。一钩新月,人们会想到新生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人们会想到美好圆满的生活;皎洁的月亮,人们会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理想和憧憬。苏轼仰望明月,他会想到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利用幻灯片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二、 检查预习——文学常识
  1、介绍宋词:词来源于民间,原是配乐的歌词。后乐谱失传,学者依椐前人的词制成图谱,词人按图谱填词。词又名诗余、乐府、长短句,是诗歌的一种,也是格律诗。形式上具有律诗的一些特点,只是句子一般长短不齐。填词依据的乐谱叫词调。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词的段落叫做阕,也叫做片。
  2、走进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代表人物,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3、了解背景:(1)思乡:苏轼原是四川眉山人,此时被贬官至山东密州,远离家乡,相隔千里之遥,自然少不了对家乡家人的思念。(2)思人:苏轼与弟弟苏辙(子由)兄弟情深,苏辙在山东为官,苏轼为了能离弟弟近些,所以上书皇帝要求从杭州调任至密州,可即便相隔不远,但兄弟俩依然不能常相见,所以孤独之余东坡不免伤感嗟叹。(3)仕途坎坷:苏轼由于朝廷党争,被排挤出中央政府,几经坎坷,仕途并不得意,在这中秋月夜,怎不勾起他的哀伤、思念。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