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资料(4份)
【练】人教版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资料.doc
【讲】人教版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资料.doc
【结】人教版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资料.doc
【预】人教版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资料.doc
【讲】人教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资料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
这篇课文选取了杜甫的三首律诗,都是他的后期作品,写于他寄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感情强烈。《咏怀古迹(其三)》是歌咏王昭君出塞之作,沉郁苍凉。《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思路方法
本课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定义,可回顾意象的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境界。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的情感的把握上。要让学生在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教师也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为学生创造情境。
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主要的解决办法如下:
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建议学生课前完成三首诗的背诵任务,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入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
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5.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杜甫曾评价李白的诗歌时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实他自己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律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
……
【结】人教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资料
一、学习探究
《秋兴八首》(其一)
1.首联 “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这两个字换一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出来?
①“凋伤”更能表达伤心、伤感;②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
2.颔联是作者归家途中所见的风景。这是一幅怎样的秋景?结合时代背景,说说这一联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波浪很大——作者心情起伏不定;云雾绕山——作者内心迷茫凄迷。
杜甫晚年处于动荡的藩镇割据的时代,社会环境十分恶劣,阻碍着他回家的路途。这一联一方面表达了情感,另一方面也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暗示。
《咏怀古迹》(其三)
3.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说说它对刻画王昭君的形象有何意义?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一个“赴”字,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这雄伟的山川从侧面烘托了王昭君那坚强的性格。
4.《咏怀古迹(其三)》开篇“群山万壑赴荆门”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登高》
5.这首诗前四句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首联采用画面叠合的手法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渚清沙白,风急天高,猿啼悲哀,飞鸟回翔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意境极雄浑高远
……
【练】人教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资料
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萧森(xiāo) 暮砧(zhēn) 塞上(sài) 秋兴八首(xìnɡ)
B. 妃嫔(fēi) 朔漠(sù) 青冢(zhǒnɡ) 群山万壑(hè)
C. 单于(chán) 潦倒(liáo) 凋伤(diāo) 省识(xǐnɡ)
D. 霜鬓(bìn) 渚清(zhū) 环珮(pèi) 孤舟一系(xì)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B.江间波浪连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C.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D.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露凋伤枫树林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一去紫台连朔漠 朔漠:北方的沙漠
C.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察看
D.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客居他乡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年多病独登台 B.万里悲秋常作客
C.人事音书漫寂寥 D.分明怨恨曲中论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年多病独登台独留青冢向黄昏 B.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生长明妃尚有村
C.独留青冢向黄昏向吾不为斯役 D.不与秦塞通人烟微斯人,吾谁与归
5.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6.下列联句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
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预】人教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资料
一、认识作者
姓名 杜甫 字号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朝代 唐代 籍贯 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生平简介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十九岁时,杜甫出游,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随后,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安史之乱爆发后,只身北上,投奔唐肃宗,授为左拾遗。后因营救房琯,被贬到华州(今华县)。此后十余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770年,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59岁。
主要作品 《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
作品风格 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二、文本知识
1.近体诗
(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