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预-讲-练-结】人教版必修三 第11课《师说》教学资料(4份)
【练】人教版必修三  第11课《师说》教学资料.doc
【讲】人教版必修三  第11课《师说》教学资料.doc
【结】人教版必修三  第11课《师说》教学资料.doc
【预】人教版必修三  第11课《师说》教学资料.doc

  【讲】人教必修3第11课《师说》教学资料
  一、教学目标
  (一)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第1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标准。本段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句),阐述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第二层(第2、3句),阐述从师的必要。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第三层(第4~6句),阐述择师的标准。第6句是本段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第2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本段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1、2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第二层(第3~5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第三层(第6~8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层(第9~13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第3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第2段和第3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中心论点。
  第4段,说明作《师说》的原因。继第3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以李蟠作为当时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是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是号召。
  (二)疑难词句解释。
  分析: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的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学者:求学的人。这里所说的“古之学者”,不仅指古代作学生的青少年,也包括古时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
  (2)吾师道也,夫庸如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夫:发语词,无实义。庸:岂,哪。知:管,过问。“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作“知”的宾语,这个宾语是个带“之”字的主谓结构,“之”的
  ……
  【结】人教必修3第11课《师说》教学资料
  一、学习探究
  1.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评对象究意是谁?请说明理由。
  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的语气看,本段结尾对士大夫之族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明,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类人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门第观念跟以“道”为师的正确主张恰恰是格格不入的。
  2.本单元提要中有这样的表述:“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提倡质朴的文风,注意反映真实的社会人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就卓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的《师说》就是‘古文’的代表作。”《师说》怎样体现了“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唐“古文运动”倡导:①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师说》将“学者有师”、“尊师”、“重道”的思想通过第一段的正面阐述、第二段正反对比论证、第三段的例证得以系统而严密的阐发,是文(形式)道(内容)统一的典范。②作家人面对现实,表见解、抒真情。《师说》针对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恶习,进行了大胆的挑战,提出了进步的师道见解。因此,《师说》是唐“古文”的代表作。
  3.作者关于尊师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积极意义?
  作者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指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个观点无疑具有积极意义。韩愈突破教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职责局限,将其扩大到“传道”、“解惑”,这在当时是也不起的进步。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也就是择师的标准,韩愈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并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思想闪耀着民主、进步的光芒,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发展的余地。
  4.说说本文在论证的语言上有何特点?
  (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
  ……
  【练】人教必修3第11课《师说》教学资料
  基础巩固
  l.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郯子(tán)  六艺经传(zuàn)  贻(yí)
  B.句读(dòu)  苌弘(cháng)  聃(rán)
  C.阿谀(yú)  授之书(sòu)  蟠(fán)
  D.或不焉(fǒu)  谄媚(chǎn)  嗟乎(jiē)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吾师道也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策之不以其道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B.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择师而教之吾从而师之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吾从而师之
  D.闻道有先后
  6.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师道也  B.君子不齿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位卑则足羞
  7.下列各句中与“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
  【预】人教必修3第11课《师说》教学资料
  一、认识作者
  姓名 韩愈 字号 字退之
  朝代 唐代 籍贯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生平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因谥号“文”,又称“韩文公”。贞元八年(792年)中进士,曾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韩愈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苏轼称其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时人有“韩文”之誉。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年—780年)以来的平庸诗风。
  主要作品 杂文《进学解》《师说》,序文《送孟东野序》,传记《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
  作品风格 韩愈是一位善辩之士,而善辩又主要来源于他的胆壮气盛,二者结合在一起,遂使得他的议论文字往往惊世骇俗,极具震慑人的气势。反映时代精神、抒发愤慨不平、对社会现实深刻批判的佳作,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排宕顿挫、感情激烈是其共同特点。有为而发,不平则鸣,本无意于塑造形象,而其自我形象在波涛翻卷的情感激流和气势夺人的滔滔雄辩中得以自然展现,这是韩愈论说文的一大特点。
  二、文本知识
  1.说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