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第6课《逍遥游》教学资料(4份)
  【练】人教必修5第6课《逍遥游》教学资料.doc
  【讲】人教必修5第6课《逍遥游》教学资料.doc
  【结】人教必修5第6课《逍遥游》教学资料.doc
  【预】人教必修5第6课《逍遥游》教学资料.doc

  【讲】人教必修5第6课《逍遥游》教学资料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3.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
  ……
  【结】人教必修5第6课《逍遥游》教学资料
  一、学习探究
  1.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张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与学鸠、斥安鸟的两则寓言故事,庄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几则寓言故事,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2.大胆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3.隐蔽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绝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
  二、素材挖掘
  《逍遥游》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名篇,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它反映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主旨。
  可从课文内外来挖掘、积累素材,并运用到相关的写作中去。
  素材一:
  庄子作为继老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在为阐述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即道的运行规律而努力。在道家看来,道是万物变化的总原理,是宇宙变化的
  ……
  【练】人教必修5第6课《逍遥游》教学资料
  课内巩固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抢榆枋而止       抢:触,碰。
  B.我决起而飞 决:快速的样子。
  C.绝云气,负青天 绝:阻挡。
  D.《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2.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和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水之积也不厚
  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④汤之问棘也是已
  ⑤鹏之徙于南冥也
  ⑥楚之南有冥灵者
  ⑦众人匹之
  ⑧之二虫又何知
  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⑩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③⑥/②⑤/④⑦⑩/⑧⑨
  B.①③⑥/②④⑤/⑦⑨/⑧/⑩
  C.①②③/④⑥⑩/⑤⑦⑨/⑧
  D.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⑩
  3.对下列文化常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适莽苍者,三餐而反”中的“三餐”指的是一天。
  B.“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中的“晦朔”是指农历每月的二十九和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C.“旬有五日而后反”,一旬是十天。
  D.“御六气之辩”之中的“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而后乃今将图南 B.不过数仞而下
  C.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D.顺流而东也
  5.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众人匹之 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C.虽然,犹有未树也 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
  ……
  【预】人教必修5第6课《逍遥游》教学资料
  一、认识作者
  姓名 庄子 名 周
  朝代 战国 籍贯 宋国蒙邑(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山东东明县人)
  生平简介 他曾任漆园吏。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也被称为蒙吏、蒙庄和蒙叟。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经。
  主要作品 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作品风格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二、文本知识
  1.《庄子》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2.背景资料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乱世。战国时期,诸侯征战不已,暴君奸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无法在现实中实现,他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庄子创作了《逍遥游》。
  三、字词归纳
  1、字音辨认
  鲲鹏(   )        坳堂(    )        齐谐(  )
  抟扶摇(  )      夭阏(    )  榆枋(  )
  泠然(    )      蓬蒿(    )       数数然(  )
  翱翔(    )  晦朔(    )           恶乎待哉(   )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