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密不透风”或“疏可走马”,究其实质,即指某种教学模式,我记得蒋玉萍在她的《教学模式的价值与作用》一文中指出:教学模式的运用不可能简单化。我们希望教学模式容易操作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教学过程如此复杂,一味强调简单易行,指望轻而易举就驾驭一种教学模式是不现实的。要掌握一种裁缝、烹饪之类的技术,都得下一番苦功,何况融科学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教学?因此,模式的构建本身应该规范,另一方面,倘若我们真心想学习一个教学模式,就必须深入地研究它,把握它的性质,进而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借鉴运用,而不能简单模仿、生搬硬套任何一个教学模式。由此可见,无论是“密不透风”还是“疏可走马”,亦或是二者兼而有之,虽只是教学的形式,但却不可将其简单化。就我个人而言,我赞成将“密不透风”和“疏可走马”二者结合起来,为什么呢?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容易让教师产生一种错觉: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指一堂课全部由学生操控,大凡学生说的、讲的就都是对的,只有这样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疏可走马”,并不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任学生“东拉西扯”,完全不加指导。我们不要忘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主导的作用,否则,置教师地位于何处?下面,我仅就教学实践谈一点个人看法。<br>
对于作业的布置,学校要求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布置不同梯度的作业。虽然如此,但每次作业总是有同学交不上来,为此,我想了一个方法:既然有同学不想交作业,那就不必交了,但我有个条件,每次单元测试必须保持优秀以上,否则,将未做的作业全部补上。之后,我就留心观察这几位同学,令我意外的是,这几位同学虽然不交作业,但他们的作业写得比谁都快,连没有布置的作业,诸如同步练习等,这些同学也都做了。每次单元测试下来,这些同学还真就达到了优秀,其中,也有同学未能达到目标,但这位同学马上就把以前未交的作业交了上来。这是其一。<br>
其二,作文,历来让学生头疼,也很让教师头痛。我就一直在想,是否能有一种学生愿意学,老师愿意教的教学方法呢。深入了解后,我发现学生不愿意写作文无外乎这样的原因:1.没有掌握写作文的一般方法;2.没有生活阅历,没有生活材料;3.由于写不好作文,所以没有热情。<br>
如果说,初中阶段的作文写作方法还好教的话,那么,作文没有材料,的确是写不出好文章,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于是,我就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向学生讲授一些著名的作家、作品。过一段时间,有的学生感兴趣了,要求我给他们借书,我就从图书馆借书给他们,又过了一段时间,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多,时机成熟了,我又将“百年十部影响深远的小说”的书目和评价介绍给学生,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到书店选购。令人欣喜的是过了几天,有的同学的案头就摆上了《呐喊》,摆上了《骆驼祥子》。当然,这里需跟班主任协调好,因为有的班主任是很反对学生看这些除了教科书之外的所谓“闲书”,同时要告诉学生何时看为宜。除此之外,我还将适合于学生看的报刊杂志,以及诗词歌赋介绍给他们。<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