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三单元历史的涛声 第8课  《阿旁宫赋》  课件+教案+同步训练(打包3份)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三单元历史的涛声 第8课  《阿旁宫赋》  课件(40ppt).ppt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三单元第8课 《阿房宫赋》教案.doc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三单元历史的涛声 第8课  《阿旁宫赋》同步训练题.doc

  第8课 《阿房宫赋》教案
  [教学目标 ]
  (一)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三)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方法]
  自读法、诵读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演讲
  二、关于背景与作者(见教材)
  这一内容,主要由教师来做。具体进程是:先指名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和注释①解题;学生解题后,教师补充,接着范读;最后宣布自读的要求和步骤。 
  关于解题的补充:
  杜牧,不但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阿房宫”的“阿房”旧读“婀旁”(为ēpáng)。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 宽广的意思。但据《史记》记载,似以前说为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直达咸阳。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杜牧的《阿房宫赋》就得在上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作“赋”时他仅23岁,作“赋”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训来规谏唐敬宗。敬宗李湛16岁时继位为君,一为君就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沉洒于声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杀害,可见这篇“赋”在当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三、指导学生自读。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ch,舒展)文,体物写志”(刘勰语),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体物),抒写情志。我们初次接触这种文体,尤应抓住这个特点来研读课文。即不但要像读别的文言文那样准确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样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华美的文辞来“体物写志 ”的。自读的步骤是:
  第一步:反复研读“体物”部分,即课文1、2两段。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要求多下功夫,并做到熟读戍诵。
  第二步:比较细致地研读课文的“写志”部分,即3、4两段,弄清它与前一部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三步:通读全文,对文体特征、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进行拓展,并完成“思考和练习”四、五、六等词语、句法题。
  1.指导自读课文1、2两段。
  要求反复研读三遍。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仔细自读, 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读完后,教师对一些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
  ……
  《阿房宫赋》  同步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加点词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明星荧荧(yínɡ)  蜀山兀(wù)
  辘辘远听(lù)  鼎铛玉石(dānɡ)
  B.戍卒叫(shù)  囷囷焉(qūn)
  尽态极妍(yán)  架梁之椽(yuán)
  C.杳不知其所之也(yǎo) 阿房宫(ē)
  剽掠其人(piāo)  金块珠砾(lì)
  D.在庾之粟粒(yú)  锱铢(zhī)
  妃嫔媵嫱(yìnɡ)  逦迤(lǐ yǐ)
  解析 A.“铛”读chēnɡ;B.“椽”读chuán;D.“庾”读yǔ,“锱”读zī。
  答案 C
  2.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六王毕,四海一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奈何取之尽锱铢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解析 A.“一”分别是动词“统一”和副词“一旦”。B.“爱”分别是喜欢和吝惜。C.“取”都是“占有、掠夺”的意思。D.“族”分别是名词,族氏,家族;名词作动词,灭族。
  答案 C
  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奈何取之尽锱铢杳不知其所之也
  B.使负栋之柱使六国各爱其人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D.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解析 D.助词,表判断。A.助词,补语标志;动词,到。B.动词,让;连词,假如。C.动词,巩固;形容词,顽固。
  答案 D
  4.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则足以拒秦 ④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⑤用之如泥沙 ⑥楚人一炬,可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