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30字。
<<故 都 的 秋>>教学案例
温州二高 罗 艳 红
教学背景:
这一单元是散文单元,引导学生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本单元的四篇散文内容写法各不相同,作为学生理解借鉴的角度也个不相同。《故都的秋》是一篇经典散文,如何让学生跨越时空的距离走进作品汲取作品的精华还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要明确教师这篇课文想教给学生什么,不求多,力求切合这篇课文的实际,让学生真正地学有所得;其次,要找准切入点,突破难点。
教学目的:
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品味作者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的语言来抒情的。
教学设想: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散”和“聚”的矛盾统一是学生理解散文的难点,理解这个难点的突破口是理解散的“形”所蕴涵的聚的“情”即“神”,而理解“神”的突破口是品味语言,通过字句的咀嚼品出其中之“神”,而这一切是建立在对作者及社会背景理解的基础之上。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简要介绍学习散文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者及背景简介,为理解课文作必要的准备。
学生读课文预习,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决定了散文写作的可操作性,比如“冰糖胡葫芦”式。近年来的高考作文中,得高分的散文很多,这主要是由于散文的语言优美,情感或激越、或恬淡、或蕴藉、或深沉,可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其形式有借景抒情散文、叙事抒情散文、哲理散文及生活随笔,它们贴近生活,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
近几年来的高考现代文阅读多是散文,。散文含蓄蕴藉的特点使散文更能够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所以学散文、写散文、读散文三者若能互相渗透,必能使学生受益匪浅。
浙江地处江南,山清水秀,地杰人灵。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出自浙江作家之手,作为浙江人,我们不一定要当作家,但也要学好文章、写好文章。
(课前激趣:突出散文的使用性;激发学生作为浙江学生的自豪感。)
二、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情。
抗战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到南洋参加新家坡华侨抗敌动员委员会、新家坡文化界战时工作团等的工作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战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他是一个爱国作家。
三、 写作背景简介:
1933年到本世纪末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隐逸
生活。这其间,作者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谴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作者及背景的介绍是很必要的,它是了解课文的前提条件)
四、 学生听录音,让自己沉浸在文章的情感氛围中。
五、 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