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2014年11月 北京版(08版)必修一 第三单元 社科科普文  第10课 米洛斯的维纳斯 区级公开课 课件(22张)+教案+预习学案
2014年11月 北京版(08版)必修一 第三单元 社科科普文  第10课 米洛斯的维纳斯 区级公开课 教案.doc
2014年11月 北京版(08版)必修一 第三单元 社科科普文  第10课 米洛斯的维纳斯 区级公开课 课件(22张).ppt
2014年11月 北京版(08版)必修一 第三单元 社科科普文  第10课 米洛斯的维纳斯 区级公开课 预习学案.doc

  《米洛斯维纳斯》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决文艺欣赏方面遇到的问题。 
  3.德育目标:发展学生审美个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审美修养。 
  二、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提出的残缺美,领会“以少胜多、以无胜有”“虚实相间”的艺术原则。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残缺美”的涵义。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落实预习作业,切入探究。
  将文章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次的大意: 
  1、 必须失去双臂 2、不可复原双臂 3、只能失去双臂
  (二). 合作探究
  1、研讨第一部分
  (1).维纳斯双臂的失去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他是怎样具体阐述这种感受的?
  明确:注意“感到”一词。作者的感受是:“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残缺反而给人驰骋想象的空间,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双臂,种种虚象绝妙地烘托着这尊雕像,提升了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使她超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 
  ——在这里 “特殊”“普遍”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特殊”意即双臂完整、定型的、一览无余的、缺乏想象力的;“普遍”意即手臂残缺,形态不定,让人充满想象力的,艺术效果上是质的飞跃。 
  ……
  《米洛斯维纳斯》 (教案设计之预习学案)
  一、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内容。
  1、 扫清文字障碍。
  2、 搜集有关维纳斯雕像的背景材料。
  3、 划分文章结构,并归纳其层次意思。
  4、 思考相关内容,以备课堂探究:
  A、 维纳斯双臂的失去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他是怎样具体阐述这种感受的?
  B、 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为什么? 
  C、 为什么不可复原双臂?
  补充材料(一) 
  在艺术史上就有这样的一座雕像:那就是罗丹的巴尔扎克像。罗丹在完成这尊塑像时,叫了几个学生来一起欣赏。雕像的造型很别致:巴尔扎克披着睡衣,双手叠合在胸前,昂着硕大的脑袋,两眼注视着前方。一个学生指着雕像的双手说:老师,这手像极了!我从来也没见过雕的这么完美的手呢。然而,这句赞美的话使罗丹皱起了眉头,他沉思了一会,突然举起一把斧头,将那双完美的手砍了下来,学生们都疑惑不解。但罗丹却神色严峻的说道:这双手太突出了。既然这双手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那就不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了。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是没有任何一部分比整体更重要的!尽管在当时没有人承认欣赏这部残缺了的艺术品,但罗丹断言:我的雕像终将立于不败之地。他的预言应验了,《巴尔扎克》真的成为了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 
  在巴黎的罗浮宫也有这样的雕像:这座胜利女神像是一座大理石雕像, 高328厘米,约创作于公元前200年。虽然女神的头和手臂都已丢失,但仍被认为是古希腊雕塑家们高度艺术水平的杰作,不论从哪个角度,观赏者都能看到和感受到胜利女神展翅欲飞的雄姿。她上身略向前倾,那健壮丰腴、姿态优美的身躯,高高飞扬的雄健而硕大的羽翼,都充分体现出了胜利者的雄姿和欢乎凯旋的激情。海风似乎正从她的正面吹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