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课时,约3840字。

24 《诗经》两首
干方来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悟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诗歌的情感及意境。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音韵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以朗读的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读出诗的节奏韵味,读出诗的情感层次,悟出诗歌的意境。
  2.点拨讨论法: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理解诗歌的主旨。
  3.比较法: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了解《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前准备
1. 教师准备录音机、投影仪、多媒体。
2. 学生查找《诗经》的有关知识,作好展示准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学习诗歌《关雎》。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展示资料。
  1、教师设疑导入: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有句诗“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风骚”指什么?
明确: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可见《诗经》影响之大,今天我们学习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2、学生展示资料:可用多媒体或投影仪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二、朗读全诗,感知内容
1. 我们已读过不少诗歌,也积累了不少经验。请回顾归纳一下读好诗歌的方法。
明确: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