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3课时,约4300字。
《诗经》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其现实主义的风格;
2、学习掌握《诗经》四言诗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 
3、阅读理解两首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领悟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抒情特点;
5、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理解《静女》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课前准备:
1、学生:查找诗经的相关资料;
2、老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放《敖包相会》的乐曲,教师解说)一个十五月圆之夜,月华如水,微风轻拂,虫儿低吟,草原上一片宁静。一位小伙子徘徊在敖包周围,引颈企盼,美丽的姑娘啊,你为什么还不到来?…… 歌曲描述的是一个小伙子等待恋人时的焦急心情,在很早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写下了与之类似的一首诗歌《静女》。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诗经》两首,看看二千五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描写这一浪漫场面的。

二、学生结合注解和相关资料简介《诗经》(老师用提问的方式总结即可。) 
1、性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五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之一,也是“六艺”之一,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2、体制和内容: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大都是贵族作品,;“颂”,都是。《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3、艺术表现手法: 赋 比 兴 (教师在此无须多介绍,在具体研习时结合实例讲解) 
a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b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c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三、《静女》题目解释
选自《诗经邶风》,这是东周时期产生于邶地(今河南汤阴县境)的民歌。静,文静,美丽。这是一首爱情诗,他们约定在城楼地方幽会 ,男的等了好许,女的才来。本篇作者或许是男的本人;或者是当时的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全诗充满着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四、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理清情节 
1、齐读,感知诗歌内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