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800字。

  《师说》学案
  一、三维目的
  1.知识与能力: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积累掌握“传”“师”“道”“受”“固”等词的用法。
  2.过程和方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二、导读
  1、了解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世称 “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被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解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3、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三、导思
  1、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
  2、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找出与中心论点有密切关系的句子,并解释说明。
  3、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
  4、本文的中心论点?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教师的作用和任务是?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是?择师的标准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
  5、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这三项任务,哪一项是主要的?第一段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
  6、第二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该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如何展开论证的?
  7、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评对象究意是谁?请说明理由。
  8、第3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9、归结本文的写作目的。
  四、导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