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900个字。
浅议古诗词用典现象
     娄陶然
                    
最近,看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书中很多地方谈到了古诗词隔与不隔的问题,感悟颇多.现把一些主要认识写下,以期待与各位共同探讨.
古人审美经验亦非以情感为其主体。意境完成于王维之手。然而当我们对古代最富于意境的诗歌进行现象学还原以后,却惊奇地发现,抒情并非诗歌的本质。诗歌的真正本质是对境(其中有自然和人)所作的纯粹的感性直观。到了晚清王国维借助于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直观理论,以及叔氏本人所看重之佛教哲学,来发明中国美学的意境(境界)。而是以“眼”、“在目前”和“隔与不隔”等中国传统术语来描述意境。
境界理论中,王国维首创了“隔”与“不隔”的概念,以论述审美意象,强调形象的鲜明和真切。《人间词话》第36则,39则,40则,41则,从正反两方面,又从两者的区别论述“隔”与“不隔”的问题。连续四则如此精心,在《人间词话》中论述的诸多问题中是不多见的。王国维认为,不论写情还是写景。凡是直接能给人一种鲜明、生动、真切感受的则为“不隔”,所谓“语语都在目前”,“其言情也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就是不隔。反之.若在创作时感情虚浮矫饰,遣词过于做作,如多用“代子”、“隶事”和虚情假意的“游词”,以致一定程度地破坏了作品意象的真切性,难免使读者如雾里看花,产生“隔”或“稍隔”的感觉。“境界全出”的作品,给人“不隔”的审美感受;无境界的作品使读者顿生隔雾看花之恨。以欧阳修的《少年游》为例:
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魂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它与林通的《点绛唇》“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梅尧臣的《苏幕遮》“露堤平,烟墅杳”,并称为词中歌咏春草的三阕绝调。但是王国维认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