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小题,约13810字。

  玉溪一中2014—2015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灾难美学
  ①自然灾难以其毁灭性的力量,给人类的身体、心灵与生活以沉重打击,如何从这种似乎不可避免的创伤性记忆中复苏?缺乏精神资源的某些国人,用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灾难美学来进行自我的精神按摩和情感麻痹,这种灾难美学,其实质是一种遗忘灾难的艺术,不啻对受难者的二度伤害。
  ②灾难美学最核心的体现,就是一种灾难之后的政治美学,这种政治美学在一些自称为舆论喉舌的“主流媒体”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每次自然灾难的发生,无论是地震、洪涝、旱灾还是泥石流等,似乎都在造就盛世传奇般的领导干部,媒体上连篇累牍的是领导们如何废寝忘食、亲力亲为地深入灾区,慰问灾民,调查灾情,安置灾后。如果说灾难是一场悲剧,你会发现主角和配角的位置每次都被翻转了。
  ③有一位宗教界的公共人物说得很入人心,他说,人世间的灾难、苦难本来就是一个常数,这苦难降临在谁的身上是不可知的,而苦难的承受者,其实质是替代我们去蒙受了身心的毁灭与创痛。我们不应该将自己想象成侥幸的幸存者,而应该理解为同受苦难的受难者,去理解苦难,去帮助灾民,去抚慰自己同样受难的心。
  ④可在我们的公共生活里,一次次的灾难所唤起的道德觉悟与人性反省,就好像“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瞬间的伤痛感,自我的省思,援助灾民的道德冲动,迅速地被消费主义社会的滚滚洪流湮没、淘洗。这就导致每次灾难的发生,我们好像都是第一次感受如此巨大的苦难,道德性的提升与努力,每次似乎都是从零点出发。即便如此,灾难过后,我们还是常常容易被自己的道德努力所感动。
  ⑤这种面对灾难的道德美学,成为公众集体性的媚俗艺术,其本质就是,我们面对灾难及其受难者的态度,往往是“抽象的同情,具体的冷漠”。爱人民永远比爱你的邻人来得轻易。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我们毫不掩饰对受难者的慷慨的悲悯与同情,可同时,我们对于在受难者这个抽象符号背后的具体的个人的苦难,却缺乏一种坚韧、持久、悲悯的道德激情,去进行救赎与援助,而是开始迅速地冷漠,不耐烦,遗忘。
  ⑥在传统社会,巨大的自然灾难,往往含蓄地告诫、警示统治者的“政治之恶”,所以才有罪己诏,普通人面对灾难,则在苦痛之外,更增添了一份对于不可知的大自然的敬畏,因敬畏而生谦卑与自省意识。
  ⑦而在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人定胜天”乃至“无法无天”的自负与浅薄大量滋生。唯意志论、精神万能论,背后所隐含的目标却是一种最庸俗的世俗社会的物质主义理想。这种精神特征,在每次灾难过后的政治话语、公共话语乃至私人生活里都有体现,灾难似乎不是让世人更为警醒人性的有限、人的能力的局限、人的罪错感,却反而再一次雄辩地证明了人类世界的伟大、光荣与正确。
  ⑧人性包含着两种可能,即向上提升的可能与向下陷溺的可能,也就是人性的自主性与可堕失性两极,正因为此,无论是基督教教义,还是儒家的道德哲学,或其他宗教文明,都强调省察克治、反求诸己的重要,这也就是一种人性上的幽暗意识。可我们在面对自然灾难的时候,幽暗意识往往被深度压抑了,意志美学却总是得到伸张与发扬。这种意志美学,是前面所说的政治美学与道德美学的理性根基,它不是从一次次的灾难中去学习如何做一个梭罗式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而是从灾难中看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努力尚且不够,人类驾驭世界的能力有待提升。灾难在强化着人类虚妄的主体性与贪得无厌的掠夺心理,灾难不再被看成是对有罪的人类的一次警诫与惩罚,而被看成在考验人类社会的物质成就与科技能力。
  (有改动)
  1、下列关于“灾难美学”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灾难来临时,我们不应该将自己想象成侥幸的幸存者,而应该理解为同受苦难的受难者。
  B.灾难发生后,灾民成为了这场悲剧的配角,这是政治美学的表现,政治美学就是灾难美学最核心的体现。
  C.灾难面前,缺乏精神资源的某些国人,进行自我精神按摩和情感麻痹,这种遗忘灾难的做法,其实是对受难者的二度伤害。
  D.灾难美学在现实中成为公众集体性的媚俗艺术,使我们对具体的个人的苦难,缺乏一种坚韧、持久、悲悯的道德激情。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描述了灾难之后的政治美学的相关表现,与第①段的内容形成对比,很好地阐释了灾难美学的本质。
  B.第③段告诉我们面对灾难,应感同身受,理解苦难;第④⑤段语意一转,叙述了人们面对灾难时的不持久的、媚俗的表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