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第三单元(7份打包)
第三单元 第9课 第1课时.doc
第三单元 第10课 第1课时.doc
第三单元 第10课 第2课时.doc
第三单元 第8课 第1课时.doc
第三单元 第8课 第2课时.doc
第三单元 第9课 第2课时.doc
第三单元 山水游记.doc
第9课 赤壁赋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1.字音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壬戌( ) ②举酒属客( )
③窈窕( ) ④桂棹( )
⑤嫠妇( ) ⑥愀然( )
⑦山川相缪( ) ⑧酾酒临江( )
⑨舳舻( ) ⑩横槊赋诗( )
⑪匏樽( ) ⑫枕藉( )
⑬蜉蝣( ) ⑭冯虚御风( )
(2)给多音字注音
①藏宝藏 躲藏 ②和和诗 和平 ③少少年 少见多怪
2.辨形组词
①粟 栗 ②缪 谬 戮 ③溯 朔 塑
3.词语释义
(1)正襟危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沧海一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句默写
(1)少焉,__________,__________。
(2)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且夫天地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7)__________,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一、整体感知
(一)实词
1.通假字
(1)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冯虚御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凌万顷之茫然
……
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
(分值:6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全) 茂林修竹(修整)
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人之相与(交好)
C.感慨系之(附着) 修短随化(变化)
D.喻之于怀(比喻) 其致一也(情趣)
2.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或取诸怀抱
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
B.投诸渤海之尾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告诸往而知来者
3.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 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④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4.对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岂不痛哉 ②死生亦大矣
③当其欣于所遇 ④则与斗卮酒
A.①感叹句 ②感叹句 ③宾语前置句 ④陈述句
B.①反问句 ②判断句 ③介宾结构后置 ④省略句
C.①反问句 ②判断句 ③陈述句 ④宾语前置句
D.①感叹句 ②反问句 ③介宾结构后置 ④省略句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束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原先所得到的欢欣,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二、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
……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1.字音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褒禅( ) ②仆道( )
③或咎其欲出者( ) ④瑰怪( )
⑤梵语( ) ⑥王回深父( )
⑦无物以相之( )
(2)给多音字注音
①舍舍弃 舍利 ②识卓识 款识
③禅褒禅山 禅让 ④父父母 渔父
⑤华华山 华而不实
2.辨形组词
①慧 彗 惠 蕙 ②孰 熟
3.词语释义
(1)华山之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仆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拥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盖其又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能十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其至又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方是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既其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则或咎其欲出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句默写
(1)夫________,则游者众;________,则至者少。
(2)而世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______,______________也。
(4)余于仆碑,________,________,何可胜道也哉!
一、整体感知
(一)实词
1.通假字
……
第三单元 山水游记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元杂剧作者的特殊性,时常为论者所忽略。书会才人加工整理或者创作的杂剧,其作者究竟是哪些才人?数个作者合写的一本杂剧,何以有异同之辨?“正本”“次本”“旦本”“末本”的作者如何辨析?都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其实,元杂剧是“万人糕”,是多层宝塔,不管塔顶是谁耸立,都并非仅只今之所见署名的某一作者。杂剧的最初形态当是框架式的,敷演士庶民众喜闻乐见、早已流传的故事,靠艺人口耳相传加以承续,后经书会才人参与整理加工或者创作,才渐有剧本流传。北宋时期,教坊就罗致才人编写杂剧。南渡之后,教坊废置,杂剧唯靠艺人传唱。端平年间,临安等地书会纷纷涌现,这本为书生聚读之所,显系民间书塾。其中书生,亦参与市民文艺活动,渐成民间艺人为主体的行会组织,才人也为勾栏瓦舍演出的杂剧、讲史、唱赚、诸宫调等通俗文艺撰写脚本,故有杂剧剧本得以流传。于是,下层文人和书会艺人也就成为杂剧作者的主体。
至元代科举的长期停滞,迫使不少文人学士投身书会。《录鬼簿》所记前辈才人和方今才人,《录鬼簿续编》所记70多位曲家,大半为书会才人。他们的加盟,奠定了元杂剧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第一座高峰的坚实基础。由此可知,元杂剧的作者有变化流动而并非固定为某一作者的特点。
再者,古代诗文,绝大多数出自作者一人之手,数人联句之诗仅是酬和之作中的特例。而元杂剧中,数人合作一剧者,并非罕见。鲍吉甫、汪勉之合写《曹娥泣江》,范冰壶、施君美、黄德润、沈珙之合编《鹔鹴裘》,都是有案可稽的。
如果说,这种数人合作一剧,主要反映出元代杂剧作者彼此协作的一面,那么,同一题材的杂剧,常有不同作家署名的多个剧本,则主要显示出元代作者又有相互竞争的一面。因而也就出现了所谓“次本”。赵公辅《东山高卧》、武汉臣《错勘贼》、尚仲贤《崔护谒浆》《张生煮海》等,都有“次本”。有的杂剧,还标有“旦本”或“末本”。“次本”与“二本”到底含义如何,至今争论不休,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他们都有与“次”“二”相对应的其他本子存在。“末本”“旦本”也是如此,有“末本”就有“旦本”与之对应,有“旦本”同样有“末本”与之对应。这说明在杂剧创作中,相互合作、竞争、借鉴、模仿时现象并非罕见,决定了作者的特殊性,与诗文作者的单一性有所不同。
元杂剧不同于重在抒发作者个人感情的诗文,也有别于明清的“案头”之作,主要是作为“商品”用于演出的,不能不更多地关注观众的欣赏情趣、审美爱好,并据以不断在演出中加以修改,而要消解掉作者的独特个性。因此,剧本创作之时观众已经参与进去,成了“意图”作者。观众既是创作动机的最初激发者,也是创作是否成功的检校者。“票房价值”的制约作用,自杂剧产生之日起,就是“铁的规律”。
元杂剧剧本是书会才人与教坊或者露台子弟等艺人相结合的产物,元代文人进入勾栏瓦舍,并非像前代文人抱着“补充”或者“聊寄”的心态走向文坛,而是为生活所迫全身心地投入市井文化,以其文学修养提高了杂剧的文学水平,而艺人的舞台实践经验,使其剧本变为观众喜闻乐见的场上之作。
1.下列选项中关于“杂剧”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宋时期,杂剧由教坊罗致才人编写,南渡后,杂剧唯靠艺人传唱。
B.南宋时,杂剧都是由逐渐形成的行会组织中的主体民间艺人创作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