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生约57180+38100字。
朋党论(欧阳修)………………………第3页
留侯论(苏轼)……………………… 第8页
进学解(韩愈)……………………… 第12页
越州赵公救灾记(曾巩)………………第17页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第22页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第26页
后赤壁赋(苏轼)………………………第31页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第37页
送李愿归盘谷序(韩愈)………………第42页
教战守策(苏轼)………………………第46页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第52页
段太尉逸事状(柳宗元)………………第56页
方山子传(苏轼)………………………第61页
祭十二郎文(韩愈)……………………第66页
柳子厚墓志铭(韩愈)…………………第70页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二语文导学案——朋党论
命制人:王晔一 审核人:陆洋 颜廷学 时间:2015年3月6日
【学习目标】
1、掌握文章的重点实词。
2、学习文章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的论证方法。
3、理解作者提倡君子之朋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知识链接】
1.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2、写作背景
庆历三年(1043年),韩琦、范仲淹、富弼等执政,欧阳修、余靖等也出任谏官。这时开始实行一些政治改革。从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相继贬官开始,他们已经被保守派官僚指为朋党。此后党议不断发生,宋仁宗在1038年(宝元元年)还特意下过“戒朋党”的诏书。到了1043年,吕夷简虽然被免职,但他在朝廷内还有很大的势力。为了反对改革,以夏竦为首的一伙保守派官僚就正式攻击范仲淹、欧阳修是“党人”。范仲淹以直言遭贬,欧阳修在朝廷上争论力救。只有当时的谏官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当贬。欧阳修写给高若讷一封信,指责高若讷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之心。高若讷将此信转交当局,结果欧阳修连坐范仲淹被贬。还有一些大臣也因为力救范仲淹而被贬,当时便有一些大臣将范仲淹及欧阳修等人视为朋党。后来仁宗时范仲淹与欧阳修再次被召回朝廷委以重任。欧阳修当时担任谏官,为了辩论这种言论也为了为自己辩护,就在庆历四年(1044年)上了一篇奏章,叫《朋党论》,给夏竦等人以坚决的回击。《朋党论》这篇著名的政论文,在革新派与保守派的斗争中,同样是很有战斗意义的。
【预习问题】
1、通读课文,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能熟读课文。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画出自己难解的词句。
3、自古言君子不党,欧阳修是如何反其意而用之,阐述君子之党的好处的?
【导学问题】熟读第1段,读准生字词,解释加点字,翻译划线句子。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只,只有 )幸( 希望 )人君辨( 辨识 )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把…当作… )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只希望君主能辨识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罢了
【问题研讨】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来概况。
提示:文章先从社会发展的事实落笔,“朋党之说,自古有之”,证明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的依据,并为下文征引历史事实打下伏笔,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导学问题】熟读第2节,读准生字词,解释加点字,翻译划线句子。
1.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
然而臣又认为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缘故呢?
2.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 结为私党,互相援引;而成为
3.及其见利而争先 等到
4.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残害;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
5.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用它们来修养品德,就彼此道义相同又能够互相帮助,用它们来治理国家,则能够和衷共济,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
6.但当退小人之伪朋 只;使…退
7.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任用;治理得好,天下太平
【问题研讨】
1.君子和小人的朋党有什么样的区别?区分的关键是什么?
提示:(1)君子是真朋,小人是伪朋。从本质上说明小人无朋。这一点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朋党之说。这一段是在前一段基础上的深入剖析。由于小人之朋是从利出发的,所以只能是暂时的,只能是假的;而君子之朋出于对道的共同追求,所以必然能"终始如一",所以是真的。
(2)欧阳修指出了道和利,是区分两者的关键所在。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小人是以利,相互勾结,相互利用,利益相同则相结为党,见"利"则相互反目,"利''尽则分道扬镳;而君子是以"道"相互联结,同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道永远不变,则君子之党永远同心。
2. 什么样的朋党才对国家有积极的作用?
提示: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结论。
【导学问题】熟读3节,读准生字词,解释加点字,翻译划线句子。
1.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 最好的人;和乐的人
2.更相推让 推举谦让
3.凡二十二人为一朋 总共
4.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
纣有无数个臣子,(无数个臣子)各怀着不同的心思
5.而周用以兴 因而
6.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名词作动词,看
【问题研讨】
朋党从什么时间就有的?真的朋党和小人的朋党对国家有什么样的意义?在论证的过程中用了什么手法?
提示: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文章先列举尧时退小人之朋而用君子之朋天下大治的例子,然后列举舜用君子之朋而天下也大治的例子,这些是正面举例;接着列举纣因无朋而亡国、周武王因得君子之朋而国兴的事例,这是正反对举;最后再举东汉桓、灵时的党锢之祸,和晚唐昭宣帝时朱全忠杀害名士的事实,这是引用反面事实。作者或正,或反,或正反对比,反复论证,论证极为有力。
【导学问题】熟读4-5节,读准生字词,解释加点字,翻译划线句子。
1. 然皆乱亡其国 使动,使…乱亡
2. 推让而不自疑 怀疑自己,宾语前置
3. 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然而后代的人并不讥讽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欺骗,反倒称赞舜是耳聪目明的圣人,因为他能辨识君子和小人啊。
4. 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 全,所有的
5. 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通“餍”,满足
6. 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这些治乱兴亡的史迹,做君主的,可以用来借鉴。
【问题研讨】
第四段在大量引用事实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迫害君子之朋则国亡,信用君子之朋则国兴的道理。
提示:先紧接上文对纣、汉献帝、唐昭宗等反面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皆"乱亡其国"的结论;然后再对舜被称为圣人和周能够兴国的原因进行分析,说明善于用君子之朋的重要。
【巩固练习】
一、 完成《学习与评价》7---11题。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2004年全国)。
董槐,字庭植,濠州定远人。少喜言兵,阴读孙武、曹操之收。槐貌甚伟,广颡而丰牙牙颐,又美髯,论事慷慨,自方诸葛亮、周瑜。父永,遇槐严,闻其自方,怒而嘻曰:“不力学,又自喜大言,此狂生耳,吾弗愿也。”槐心愧,乃学于永嘉叶师雍。
嘉定十四年,起为广德军录事参军,民有诬富人李桷私铸兵结豪杰以应李全①者,郡捕系之狱,槐察其枉,以白守。守曰:“为反者解说,族矣。”槐曰:“吏明知狱有枉,而挤诸死地以傅于法:顾法岂谓诸被告者无论枉不枉,皆可杀乎?”不听。顷之,守以忧去,槐摄通判州事,叹曰:“桷诚枉,今不为出之,生无由矣。”乃为翻其辞,明其不反,书上,卒脱桷狱。绍定三年秋,权通判镇江府。至州,会全叛,涉淮临大江,大府急发州兵。槐即日将兵济江而西,全遁去,乃还。嘉熙元年,出知常州。后三日,提点湖北刑狱。常德军乱,夜纵火而噪。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且问乱故。乱者曰:“将军马彦直夺吾岁请,吾属将责之偿,不为乱也。”槐坐马上,召彦直斩马前,乱者还入伍中。三年,知江州。秋,流民渡江而来归者十余万,议者皆谓:“方军兴,郡国急储粟,不暇食民也。”槐曰:“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