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第一单元
《大堰河——我的保姆》(含答案).doc
《沁园春长沙》(含答案).doc
《诗两首》之《雨巷》(含答案).doc
《诗两首》之《再别康桥》(含答案).doc

  3.《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感知大堰河的形象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学习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1.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2.了解并学习诗歌所采用的抒情方法。
  难点:使学生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学法指导】
  在反复朗读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然后针对某一具体段落仔细推敲,体会作者抒情方式与写作手段。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1932年回国,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因从事爱国运动被捕,在狱中开始诗歌创作。其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礼赞》、《古罗马的大斗技场》。
  2.写作背景
  艾青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据说艾青出生后算命先生说他命中“克”双亲。于是,他被送到本村一个贫苦农妇“大堰河”家中抚养。艾青在“大堰河”家里住了五年,到了读书的年龄才回到父母家里。亲生父母对他非常冷漠,他幼小的心中得不到一丝家庭的温暖。艾青后来说他“从小就等于没有父母”,只有“大堰河”这个贫苦善良的农村妇女深爱着他,给了他温暖的母爱,他们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情缘。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规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艾青看到雪,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长眠于地下的保姆,便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
  3.文题释义
  大堰河是个童养媳,她的名字就是她出生的那个村庄的名字。她的村庄叫大叶荷,大堰河是谐音。大叶荷这个村子很小,大堰河从小做童养媳,度过了劳碌悲苦的一生,死时也只有一口很简陋的棺木。
  【学习过程】
  一、语言积累
  1.音形辨识
  团箕(    )    檐头(    )    瓦菲(    )    冰屑(    )    青苔(    )
  荆棘(    )    火钵(    )    忸怩(    )    叱骂(    )   
  ……
  1.《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意象,体会作者表达情感。
  2.朗读、鉴赏课文。
  3.积累掌握文中字词。
  【重点难点】
  1.把握意象,体会作者表达情感。
  2.朗读、鉴赏课文。
  【学法指导】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人政治家、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哲人、诗人,他在生活的各个时期都有诗作,或抒情或怀古或咏物,展现那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世界。著名诗人克家曾说过:"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二)背景资料
  片段一: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革命家、诗人。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达了17岁的少年的宏大抱负。
  片段二:这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当年10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查
  1.给下列加点字标注读音,写出括号内相应汉字。
  橘(    )子zhōu(   )头                  层林尽rán (    )   
  百舸(   )争流 鱼xiáng(  )浅底      万类霜天jìng(   )自由
  怅(   )liáo kuò(   )             问cāngmáng(   )大地
  ……
  2.《诗两首》之《雨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
  2.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3.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4.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重点难点】
  1.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
  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学法指导】
  1.分析新诗也要从诗的意象、意境、语言、情感、写作技巧五个方面去把握,不能单凭直观感觉。
  2.鉴赏诗歌还要注意不同技巧产生的不同效果,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进行体会。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2.作品时代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
  ……
  2.《诗两首》之《再别康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感知新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特点。
  2.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重点难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
  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
  【学法指导】
  1.反复朗读直至成诵,有助于把握作者在本诗中情感的转换。
  2.从分析语言入手,学会咀嚼语言,分析不同词语呈现出的不同意味。
  3.运用“三美”理论体会本诗,从韵律、形式、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知识链接】
  1.新月派简介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