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10字。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淤泥(yū) 裸露(luǒ)
菖蒲(pú) 氛围(fēn)
B.栈桥(zhàn) 借鉴(jiàn)
湮没(yīn) 折射(zhé)
C.船坞(wù) 琥珀(pò)
栖居(qī) 卓有成效(zhuó)
D.沉淀(diàn) 厄运(è)
分歧(qí) 烟囱(cō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嗔怪 博弈 清澈见底 鞭辟入里
B.夜宵 边陲 涣然冰释 稳操胜券
C.遒劲 晋升 搬师回朝 返璞归真
D.诀窍 蓬松 不谋而合 崭露头角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因为所有植物均为野生乡土植物,使歧江公园成为多种野生乡土植物的展示地。
B.为迎合大众的审美需要,设计者不得不加入一些现在看来有些过分的景观元素,如曲线的拉膜钢廊。
C.为了能更强烈地表明设计者关于场所精神的体验,设计师需要创造新的语言和新的形式再现场所精神。
D.不但没有多少城市居民有儿童时代放牛的经历,而且也没有多少公园的造访者懂得环境伦理,所以,野草之美往往被埋没。
二、同步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建筑的阅读(节选)
张抗抗
对于大多数文学家来说,建筑也许常常被作为书来阅读。大的宏伟如《巴黎圣母院》,小的精巧若《醉翁亭记》。读到精彩之处,读到忘形之时,就有了批注。文学家“批”建筑物,便诞生了《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等传世名篇。于是建筑与文学浑然一体,一并发与读者,阅读由此继续。文学家阅读建筑,在心理和行为上形成文学的同构,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在阅读中,我们发现建筑与文学某些相同或是类似的规律,即便我们还读出了许多不同,但我们已经懂得,建筑与文学拥有一个何等丰富、天然的“共享空间”。
建筑与文学的构思
我们走进香山饭店。欣赏它、赞美它与山林自然和谐、相得益彰和其完美构思。当建筑大师面对香山脚下这块尚是空白的山坡时,他的头脑瞬间所涌现的建筑的构思,便已奠定了日后这座建筑的价值。贝聿铭先生曾说自己是一个“因地制宜”派。我理解其大意在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的形式只有最恰当地体现出功能的需求,形式才具有耐人寻味的内涵。恰如文学作品的构思,其实,取决于那个说故事的人真正想要说出“这一个”故事而不是“那一个”故事。即使是现代主义文学所强化到极致的“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仍然无法将“意味”完全分解。区别只是在于,当一个新的构思形成的时候,它实际已完成了意味所指。
建筑与文学的想象
建筑师与文学家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与右眼。眺望遥远的澳洲美丽的悉尼歌剧院,我们在大师宏伟而奇特的想象面前叹为观止。那被大洋洲湛蓝色的海水衬着的白色屋顶,如蓝天上悠悠驶过的白帆,或是扇动着翅膀掠过长空的白色巨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