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 综合检测+素质升级+月考
必修2综合能力测试.doc
必修2文体综合训练.doc
第1、2单元月考试卷.doc
素质升级检测1.doc
素质升级检测2.doc
素质升级检测3.doc
素质升级检测4.doc
专题4.doc
专题4.ppt
必修二文体综合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一路格桑花
印象中,似乎花儿都是柔媚的,那种绚烂缤纷,楚楚动人,那种丰姿绰约,让人馋涎欲滴。然而有一种花,既不为温良的环境所动,更不贪恋江南的烟雨,却独独喜爱高原火辣的阳光,也耐得住雪域的风寒,她会随着季节变换,不断调整花朵的颜色,美丽而不娇艳,柔弱又不失挺拔,这便是被誉为圣洁之花的格桑花。
寄托了藏族期盼幸福吉祥情感的格桑花,看上去弱不禁风的样子,却是那样的坚强。在辽阔的牧场上,每年六月至八月的草原会满地盛开,它的美丽和朴素,将装点整个短暂的夏季。格桑花是生长在海拔较高的湿地的一种植物,花型较小,柔弱的身躯深深地扎根在泥土里,人们因它的绽放,而看到了生存的希望,那顽强的生命力展示着搏击自然的坚韧,那灿烂的花瓣预示着幸福吉祥与安康,人们把它称之为幸福之花。
高原贫瘠的生长环境,让她们懂得了,生命的延续只能依靠自己坚韧不拔的努力。或许她们明白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独自在苦寒中,烈日下,争得生存的希望。高原的格桑花,就是如此的坚强,生命就是如此的壮烈而美丽,如五彩的美玉,镶嵌在古老的高原上,与蓝天共享那片自然之美。
格桑花以独特的方式在茫茫雪原生长着,如同藏族人民一般坚守着自己美好的家园。高山峻岭之中,傲然屹立的布达拉宫,正是藏族儿女几千年来,在皑皑白雪的荒原创造的不朽奇葩。如今,古老的文明依然绽放着靓丽佛光,云水禅心一般的佛语,传承着生命朴素的情怀。那遍地的牛羊徜徉在青青的牧场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幸福的微笑洋溢在藏族儿女脸上,那艰辛与执着换来了高原迷人的风采。
雪域高原承载着千年冰封的积淀,滔滔不绝的江河都源自这片明净的天空。如今,那婉若玉带一般的天路,将这片土地变得灵秀而妖娆,古老的高原,不再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荒凉景象。我欣喜这片土地上兴起了一处处现代化的住宅、工厂,时代的发展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这里人们的生活,从此让古老之地告别了雪橇、牦牛的原始模式,正沿着格桑花飘香的坦途,迈向美好的生活。
高原残酷的气候环境,砺练着格桑花的生存之道,那短暂的生命时光,只能依靠自己的呵护才能维持下去。于是他们将自己毒化了,为的是延续自己宝贵的生命,牛羊在此间悠然而过,不会吞噬他们脆弱的肢体。那种浅浅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各个物种和谐共处。世间万物是多么的相似,当生命遭受威胁时,我们也会奋力的反抗,这也许是生命的本能,却在无意间,保护了幸福之路。格桑花,是高山草原幸福的守护神。
这时,我不由地想起驻守在雪域深处哨卡的卫士们。那荒凉而单调的环境里,寂寞了多少青春年华。如同格桑花一样静静地绽放在这片土地上,不为荣华诱惑,不为贫乏困扰。忍受着荒凉与思念的萦绕,只为心中那炙热的衷肠,奉献着自己最美的年华。为一方安宁,守一寸净土,没有喧嚣的豪言壮语,只为着那份忠诚,如娇艳的格桑花,成为雪域高原的幸福与安宁的守护神。
格桑花无疑是美丽的,随着季节更替,更会魔幻般地转变着自己美丽的容颜。夏天,身着素白的衣裳,如天降的仙子,随风飘逸,舞动着娇柔的躯体。秋天,换成了红妆,妩媚得如出嫁的新娘那般的可人,让高原的色彩争显着炫丽的画面。格桑花的骨子里其实是平民化。不需你去呵护,在农舍边、小溪边、树林下、路边,到处都能看见她的身影。
传说,要是谁找到了八瓣格桑花,就找到了幸福,因为那是爱情的象征。“格桑”为藏语,是美好时光的寓意,春末夏初,是雪域高原雍容繁华的季节,那风情万种的格桑花儿就会如约在草原上绽放着美丽的花朵,姑娘们在美丽的格桑花的海洋里,找寻着自己幸福的爱情,那梦幻般的风景,洋溢着浪漫与青春。格桑花是高原上最美的花,那多彩的格桑花就是雪域高原上勤劳美丽的姑娘。格桑花,是高原幸福和爱情的象征,也是高原人民心中永远的追求。
格桑花,开在静默的时光里,刚强,坚韧,让我为之敬仰。格桑花,交织着爱与温情浪漫的情感,让我留恋。格桑花,和谐共处的幸福之花,让我顿悟幸福的真谛。如果可以,我愿化作一株格桑花,盛开在雪域高原,为所有的人送去幸福的芳香。
(本文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A.格桑花是生长在海拔较高的湿地的一种植物,每年六月至八月盛开,它的外表和内心一样坚强,那灿烂的花瓣预示着幸福吉祥与安康,人们把它称为幸福之花。
B.为了不被牛羊吞噬,格桑花会毒化自己,那种浅浅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各个物种和谐共处。
C.格桑花的颜色随着季节的变化不断变化,夏天是素白色,到了秋天就变成了红色。
D.传说格桑花是幸福和爱情的象征,每到春末夏初,格桑花盛开的日子,姑
……
第一~二单元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如果问人为什么不读书,回答常常是没时间、没精力。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类图书之外,成人读盗墓、穿越;孩子读图文、漫画却越来越多。去年图书零售市场的报告,虚构类书籍销售的前五名全为郭敬明与韩寒包揽,许多大学图书馆的名著出借率被排在百位之外。以图代书,做在线阅读,甚或以上Facebook、刷微博代替阅读的也不在少数。这种“浅阅读”风气的存在,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荒败的景观。
②音画构成的具象,多刺激感官,不触及心灵。耽溺日久,很容易使人产生惰性,形成按给定预设被动接受的知觉依赖,进而造成迟钝自闭,沟通不良。严重的,连生存都会发生问题。至于网络,因常提供即刻性与碎片化的资讯,在使读网带上时尚化的“轻阅读”特性同时,也会程度不同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对此,尼古拉斯•卡尔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有很详尽的讨论。因网络对人“神经线路”与“记忆程序”的重新编布,使人的阅读常流于字表滑行,而无法做深入的思考,由此,他会觉得《战争与和平》太长,《追忆似水年华》又太晦涩,并将爱读经典视为前人少环境刺激、无处可去养成的老嗜好,而将其毫无顾惜地抛弃。可事实是,尽管现实世界无限广阔,虚拟空间更丰富多彩,但如果人们对它的贪恋是以牺牲自身与客体世界的区别为代价,就太不值了。因为众所周知,人与包括机器在内的客体世界的分离能力与分离程度,恰恰是人所具有的本质力量的表征。它不但构成了文化的基本定义,也是一切经典创造的终极要旨。有鉴于此,我们实在不能相信,一味的读图和读网有益人的精神。相反,它在提供便捷的同时容忍懒惰,因此毋宁说是有害的。
③如今已有人不再思考问题,只想着去哪里找现成的答案,甚至哪里有上网点,全不知批判式思维的形成,更依赖人的“原始硬盘”——人经由经典阅读养成的智慧头脑,以及由其分析整理过的知识记忆。至于因分析能力与实际享有信息数量不对称,造成的一些年轻人的价值观倾圮,就更触目惊心。而那种对深邃思想的卓越追索,对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的关切,恰恰经典里最多,甚至就是经典最显著的徽标。
④经典阅读有全然不同于“浅阅读”的特点。它有对普遍性和本原特征的热切关注,能助人了解世界,观照自我,因此提供给人的是切切实实的精神养料。
⑤所谓了解世界,是说借由经典提供的经验,人们能找到世界的原始图景,从而认清未来发展无穷。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也发过类似的感慨——这个世界是如此之美,但人看到的是如此之少。仅仅是因为没时间、没精力吗?其实,主要是因为个体常受种种困扰的限制,未能获得了解世界的能力与方法。而经典阅读能让自感处处受限的我们在身心解放中拓展视野,此所以,这个活动会被称为“心灵的探险”
……
第一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愁的文化表达
邹广文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乡愁是一种现代性话语,它是一种我们每个人在今天都普遍体验,但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在全球化时代,人类大的历史节奏是在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跃升。现代性的逻辑风靡世界,让我们的生活日益标准化、理性化,文化的个性日益被消弭了。而人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不堪忍受无根的生活,总要试图以各种方式抗拒着现代性实践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以及对物理距离的终结,去憧憬多元的、个性化的生活。这样,乡愁便与人类的现代化结伴而行,或确切地说——乡愁是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一种反拨。
诚然,思乡、怀乡之情古已有之。翻开中华文化史我们会看到,乡愁是古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乡愁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它所表达的或者是忧国忧民的情感,或者是对于漂泊动荡生活的感受。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等等,都无不生动地表达出了古人悠悠不尽的思乡感受。
但乡愁对于步入现代化、工业化文明的人来说,则具有特别的意义,拥有最真切的感受——这是一种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而文化在特定的时空中展开,特定的文化形态一旦形成,便渐渐积淀成为一种文化记忆,这种文化记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编织起人的文化成长之路,甚至伴随人的一生挥之不去。人类生活步入现代化,但是人的文化记忆却不能连根拔起。人的心灵不能简单地被物所填充,更不能全心沉湎于物的世界而无法自拔。而乡愁就是我们串联起生命之流、体悟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如果说传统意义的乡愁所指向的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的话,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的所指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
从这个意义来说,乡愁产生于距离——这既是一种空间距离也是一种心理距离。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乡愁就是处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曾经活过的农业乡村生活的一种顾盼。诗人北岛的著名诗句“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体现的便是对我们生命的安定之所、生命根基的找寻与眷恋。乡愁所传达的还是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集体无意识”,它具有一种凝聚人心的作用。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歌所表达的就是台湾同胞期盼结束海峡两岸人为阻隔、回到祖国大家庭的思乡情怀。
当下的中国,乡愁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原
……
第四单元 专题四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马是中国人喜爱的动物,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是极其温顺又充满野性魅力的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已经成为力量与神行的代表。
①还让人们有了敬马王、打马球、赛马等习俗
②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③它帮人们种地运货,和人们一起南征北战
④作为六畜之首
⑤马是人类的朋友和伴侣
⑥千里马、老马识途等故事也十分深入人心
A.③②④①⑤⑥ B.③⑥①④⑤②
C.⑤③②⑥①④ D.⑤④②③①⑥
【答案】 D(本题从排序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第⑤句是总说句,排除A、B两项。在C、D之间选,④句放在最后明显没有着落,应放在②句前,②④构成又一个总说句领起其他,故确定D项合理。)
2.下列句子中,语言表达简明的一句是( )
A.没想到,我这一次竟然破天荒地第一次考了全班的最高分。
B.这些人随便滥用手中的权力,乱批条子,乱盖章子,乱提干部。
C.赵武灵王终于使他们脱下了那套用以标志他们身份的祖传的宽大的衣服。
D.看来,汉王朝在阴山一带的战略部署,至少有三道防线。
【答案】 D(A项“破天荒”与“第一次”重复;B项“随便”与“滥”重复;C项连用两个“他们”重复。)
3.下面一句话中有四个加标号的“的”字,其中不可删除的一个“的”字是( )
我国的①矿泉水的主要的②消费者是前来旅游的③港澳台的④同胞、华侨和外国人。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可先试删去后看文意、句子关系是否发生变化,如有变化,则不可删;C项如删去,那么原文的领属关系就变成了动宾关系,语义发生了变化,故不可删。)
4.为使下面画线的语句简洁并保持原意,需要删掉一些词语。在删改时哪些词语是必须保留的?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在① 遨游太空② 8天③ 之④ 后,⑤ 蒂托⑥ 平安返回⑦ 了⑧ 地面,⑨ 人类历史上⑩ 首次⑪ 太空旅游⑫ 因此⑬ 画上⑭ 了⑮ 圆满⑯ 的⑰ 句号。⑱
必须保留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②③⑤⑥⑦⑨⑩⑪⑫⑭⑯⑱
5.下面一段语句中,有些词使用的不够恰当,请你帮助修改,要求:找出并改正用的不恰当的词语,有几个改几个。
我们的物理受高考“一榜定终身”的摆布,往往把物理学变为物理应试学,再加上受经济条件的禁锢,我国中学的物理应试实验教育还有差强人意的地方,因此,我国的队员不通过补课,根本无法参加物理奥林匹克竞赛。
不恰当的词
改正
【答案】 ①“摆布”改为“影响”;②“禁锢”改为“制约”或“限制”;③“差强人意”改为“不尽如人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