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第二单元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8课 方山子传 学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5课 《张中丞传》后叙 学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6课 六一居士传 学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7课 陆文学自传 学案.doc

  《张中丞传》后叙 导学案
  整体探究
  1.“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作者为什么写张巡却从许远写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句对许远进行了总的评价。许远位在张巡之上,却“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可见其为国让贤,显示出宽厚、谦和的性格,同时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又表现了他以死报国的高尚情操。
  2.分析文中“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中的说理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先以“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的浅显道理证明“城之陷自远始”的非议的“不达于理”,然后以极为愤慨的语气表达自己对小人“不乐成人之美”的斥责和批判,感情激荡,褒贬分明。
  3.请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人物的生平事例,并据此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事例略。
  (1)张巡形象:①高大,威武,美髯。②记性好。③文思敏捷,倚马可待。④视死如归,从容就义。⑤有领导能力,服众。⑥善于军事。
  (2)许远形象:①宽厚长者,表里如一。②忠贞不畏死。③容人雅量,大事为重。④不善军事。
  (3)南霁云形象:①有义气,能患难与共。②有勇气。③强壮有力。④恩怨分明。⑤从容就义不畏死。⑥有谋略。⑦服从领导。
  (4)贺兰进明形象:①善嫉,自私。②爱才。
  4.本文题为《〈张中丞传〉后叙》,而第四段写南霁云乞师就义,第五段则写张巡读书以及于嵩轶事。有人说,这些与中心无关,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南霁云的事,一方面是对张巡的衬托,是整个睢阳战役无数忠勇义烈事迹中的一例;另一方面,又是用事实进一步加强对“设淫辞而助之攻”的小人的回击。南霁云乞师的对象,就是“擅强兵坐而观”的贺兰进明。南霁云不受诱惑,不仅表现了他和将士同甘苦共患难的感情,又是对贺兰之流的斥责。第五段写张巡读书记忆力过人,似乎与睢阳战役无关,但反映出英雄人物的品格和能力,是与其文化修养有密切关系的。特别是把他的记忆力,与围城中士卒的姓名“无不识者”联系起来,知其并非游离于中心的闲笔。至于于嵩
  ……
  六一居士传 导学案
  整体探究
  1.欧阳修为何自命为“六一居士”?作者定名为“六一居士”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因 目的
  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一老翁 聊以志吾之乐尔
  2.作者提出了哪几条隐退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理由 原因
  老而休 做官四十余年,历尽宦海风波
  讫无称 表面谦虚,实际上是对受侮于群小的不满
  违素志,食其言 儒家功成身退,知足常乐思想的影响
  3.本文的主旨“三宜去”为什么要放在文章结尾才点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善于谋篇的作家,都重视文章的结尾。全文的主旨,精辟的议论,乃至警策的语言,往往安排在结尾处,使人读完全文,或留下深刻的印象,或产生无穷的感慨,或引起联翩的浮想。所谓掩卷沉思,低回击节,起坐彷徨,种种艺术效果的取得,虽不能说完全归于结尾,但那精辟的点睛之笔却起了重要的作用。像这篇文章,以“六一”命题,而文章的主旨则是表现作者“三宜去”的思想。前面写的种种乐趣,只是作者向往的,这种乐趣也只有在辞官归隐之后才能实现。这样把“三宜去”这一主旨安排在结尾处,才能感动人心,引起同情,求得天子“恻然哀之”,以达到自已归去的目的。
  4.欧阳修沉醉于五物之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先说明沉醉于这五物之中,可以做到“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专心至极,能不受任何外物干扰;(2)接着说明“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真可以说其乐无穷;(3)再接下去,作者又申说,世事之中有两种累赘,使他不能“极吾乐于其间”,“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分别看来,欧阳修对五物的沉醉只是一种寄托而已,并不是本性。
  但问题尚未最后解决,客人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官场事务固然能劳累其形,琴棋书酒金石难道不会劳累其心吗?作者的回答是:“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
  ……
  陆文学自传 导学案
  整体探究
  1.作者说“不知何许人也。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这却让人觉得奇怪了。他这样写有何作用?有无言外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样写显得扑朔迷离,颇为怪异,客观上具有渲染神秘色彩的作用,可以烘托作者的独特个性,但不应理解为故弄玄虚。作者自幼失去双亲,对自己的家世一无所知,所以说“不知何许人也”,貌似幽默,实为辛酸。名和字取自《周易》,谓渐次升高,寄托了作者的抱负和期盼,但“或云”、“未知”等语,又暗寓命途多舛、前路难测之意。
  2.第二段在文中的顺序安排与一般传记不同,从时间上看,这些内容应该放到最后来写,如何理解这种构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自传”为题的传记文,是作者在29岁时应皎然之约为浙西诗会的诗友写的,所以它不像一般传记按时间顺序介绍自己的事迹,而侧重表现自己目前的思想性格特点,而这一段和第一段在内容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放在一起。后面第三段追述幼年经历,可以看成是对作者性格形成原因的解释。由此可见,此段在此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请根据课文内容,写出作者的基本情况、独特个性、苦难经历及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基本情况 独特个性 苦难经历 著述成就
  名羽,字鸿渐或字羽,名鸿渐,不知何许人也,貌丑、口吃 胸怀抱负,才辩为性,褊躁多自用意,多瞋、守信、放浪形骸,特立独行,执著,不屈从,有忧国之心,兴趣广泛,才华杰出 三岁惸露,育于寺院,执儒典不屈,历试贱务,主者鞭之,诣伶党 《四悲诗》《天之未明赋》《君臣契》《源解》《江表四姓谱》《南北人物志》《吴兴历官记》《湖州刺史记》《茶经》《占梦》
  局部探究
  阅读课文第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九岁学属文  属:写作
  B.公执释典不屈  执:拿着
  C.懵然若有所遗  遗:丢失
  D.可捐乐工书   捐:弃
  【解析】 执:坚持。
  【答案】 B
  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陆羽“刻苦学习”的一项是(  )
  ①子执儒典不屈 ②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 ③但于牧所仿青衿小儿 ④或时心记文字,懵然若有所遗 ⑤灰心木立,过日不作 ⑥岁月往矣,不知其书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解析】 ①是陆羽对儒学的态度。③是模仿学生读书的样子,并不是读
  ……
  方山子传 导学案
  整体探究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方山子的“异”的?体现了方山子怎样的特征?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倾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异生活道路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遁于光、黄间生活态度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待人接物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家庭情况:世有勋阀,园宅壮丽,河北有田,   岁得帛千匹行为作风: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情感倾向:对方山子独特的人生道路选择与超脱的人生价值观的赏识。
  2.第二、三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二段写道:“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这一次邂逅,既表现了方山子对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怪,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作者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第三段写道:“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这一次邂逅,表现了方山子少年时的豪侠之气,豪气冲天,初生牛犊不怕虎!与第二次邂逅所见深谙世故的方山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第四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