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教学目标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能够初步了解辛弃疾词雄深雅健的艺术风格。
2.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苏轼、辛弃疾词的杰出成就、不同风貌。
3.能够结合本专题的学习,尝试风景名胜联(或写景抒情联)的拟写。
第一课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体会词中的景色描写和典故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其中的丰富意蕴。
3.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教学重点:深刻理解词中所寄托的情感和诗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探讨景色描写和典故运用在词中所蕴藏的深层涵义。
教学方法:研读与讨论并重。
教学步骤:
一、带领学生背诵初中时学过的辛弃疾词《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由此导入。
(附《西江月》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①忽见。
注:“溪头”又作“溪桥”。)
二、作者介绍
1.回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传世词600多首,皆冠两宋。其词抒发强烈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陈听焯称他是“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2.补充
辛弃疾,南宋词人。出生在北方沦陷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战,因遭主和派打击,长期落职闲居在江西上饶一带。辛弃疾借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刘熙载评其词风是“龙腾虎掷”。
3.充分体现其豪放词风的代表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
……
“龙腾虎掷”的稼轩词导学案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课前导读】
这首词为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上片寓情于景,写登台远望时产生的种种复杂情感。下片以江水为喻,抒写抗金复国的决心和壮志难酬的苦闷。“青山 ”二句突出了青山之遮与江水之流的对立和冲突,它写出客观规律不可抗拒,历史毕竟要发展这一深邃的哲理。全词从抒情结构上呈现出抑、扬、抑、扬、抑的格局,大开大阖,起伏顿挫。
【积累应用】
1.名句记诵。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给加点字注音。
菩萨蛮 ( ) 郁( )孤台 鹧( )鸪( )
【阅读探讨】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注]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
1.这首词选自《稼轩长短句》。稼轩,是南宋 派词人 的号。“长短句”即词,原名叫 。
2.“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从表现手法上看,运用了 表现手法。
3.试谈谈末尾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中的“愁”指什么?
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
【课前导读】
这首词写于辛弃疾三十岁于建康任通判之时。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