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460+4520字。

  7 琵琶行并序             2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主张。
  2、整体把握文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疏通文意。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朗读背诵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3
  【学法指导】
  自学法: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知识链接】
  1、品思题目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古体。
  2、作者介绍
  唐•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自号“酔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时迁居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小时候聪颖过人,5/6岁即学作诗,9岁便懂音韵。由于“家贫多故”,11/12岁便颠沛流离,接触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后到长安应试,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得顾况赏识。落第后回家伏案苦读,竟至口舌生疮,手肘结茧。27岁中进士,因取中“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东宫属官,掌讽谏太子过失)。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唐穆宗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出任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以44岁为界,之前抱定“兼济天下”之思,之后则“独善其身”。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人称“诗魔”,和好友元
  ……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二)
  【学习目标】
  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重点难点】
  1、第二段,以体会琵琶的音乐美为主。
  2、创设联想和想象,探究诗歌意境。
  3、学习描摹音乐意境。
  【学法指导】
  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学习过程】
  1.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2.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    )
  A.琵琶女是演奏技艺精湛卓绝,悲凉身世令人心酸的被污辱和被损害者的形象。
  B.作者写自己的遭遇,是为了衬托琵琶女形象。
  C.诗中琵琶女和作者这两个形象感情上的共鸣之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D.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3—5题。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