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共11张,教学设计约3670字。

  杜甫诗三首
  之《登高》教学设计
  北京五中王屏萍
  【实体课堂教学背景介绍】
  一、教材分析:
  1.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教材是必修阶段的教材,因此应注重学生学习的基础性和均衡性。让学生在文体特征及其文体阅读规律方面有一基本认识,对作家作品有一宏观了解。
  2.必修三第二单元由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的七首唐诗组成。所选诗歌都是诗人代表篇目,诗歌体裁全面,风格特征明显。
  3.《杜甫诗三首》中所选三首诗具有共性和彼此的相关性:
  ①都写于诗人晚年,几乎同期(前后差一年),所反映诗人的心境比较接近。
  ②都写于夔州,是杜甫诗歌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成熟作品。
  ③都写于秋天,其中两首诗都对秋景有比较充分的描写。
  ④诗歌风格比较接近,抒情性很强。
  4.《杜甫诗三首》中《秋兴》与《咏怀古迹》写于同一年,《登高》写于次年,可以看作是杜甫回眸自己一生的总结,可以带动另外两首诗歌的阅读。
  二、学情分析:
  1.在四家诗歌中,学生对杜甫诗歌存在兴趣上的隔膜,更对杜甫诗歌风格难于准确把握。
  ☆网络课堂学习中,学生按照学习兴趣投票的前三名篇目分别为《琵琶行》26.85%;《蜀道难》23.15%;《锦瑟》23.15%
  2.学生对杜甫诗歌阅读难以深入,似乎不存在理解障碍又似乎不能切中诗歌紧要之处。
  ☆网络课堂学习中,学生在预习阶段进行自由提问共涉及到七首诗的35个问题,其中涉及《蜀道难》8个,《锦瑟》7个,《马嵬》6个,《琵琶行》5个,《登高》3个,《咏怀古迹》2个,《秋兴》1个;教师提出关于学法指导的问题2个;学生提出的重复性问题1个。
  ☆网络课堂学习中,学生提出的关于《登高》的问题有3个,分别如下:
  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或者是来自课后练习,或者只抓住诗歌的细枝末节,说明学生欠缺学习杜诗的主动性,理解和鉴赏杜诗的水平偏低。
  3.络课堂学习本单元各首诗歌时出现一些亟需解决的共性化问题。
  例如:在网络课堂学习中,学生可以自由查阅各种资料,能够很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