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50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散文第五单元第一课《六国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质疑解难,归纳梳理《六国论》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章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3、通过诵读,体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脉络。
4、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能力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和钩玄法培养把握文章中心思想和作文思想脉络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体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脉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1)
一、导入新课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那段历史的文章——《六国论》
二、作者简介并解题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宋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和其子苏轼、 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三。著有《嘉祐集》。
六国:战国七雄中齐楚燕韩赵魏。论:史论,论述六国灭亡原因,在于向秦割地求和,借古讽今,希望宋王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不向契丹、西夏妥胁。
三、背景介绍
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采用中央集权政策,政权、财权、军权均归中央,将率不得专权,甚至外出作战,也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文官)经常轮换,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军队没有凝聚力,虽然杜绝了军阀乱政,但军队没有战斗力,带来政治上的软弱,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每年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损伤了中力,带来无穷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