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有教学设计,约3050个字。
《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2,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①提前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②了解作者。
二、教学课题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天净沙•秋思》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内容,这是一篇小令,也是一篇描写秋景、秋思的文章。作者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
内容分析:
整首小令以“枯藤”“老树”“昏鸦”等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景图,又将断肠人的秋思蕴含于景物之中,情景交融,实乃描绘秋景之最。
学情分析:
《天净沙•秋思》重在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和审美情操。所以诗歌鉴赏的教学,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知体验,从此来培养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养。因此,我认为诗歌鉴赏的教学要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从术语、文化知识的抽象的植入转变到文化感悟的培养,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有关诗句的意象、意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起点,也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悟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
2、学会借助特定意象体会作者的悲秋情怀和思乡之情。
3、完成背诵。
教学重点:
借助品读、想象,领会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与悲秋思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从语言角度,赏析诗歌,领悟曲中情趣。
教学准备:
利用百度搜索撷取课堂需要的图片,录音及视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对其进行选择、整理,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读顺、读熟的基础上有助于理解小令的情感。
2、赏析法
通过对意象的赏析把握情感。
3、讨论法
在讨论中吸取精华,获得认识上的升华。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张学友《秋意浓》为背景的秋景幻灯片。播放结束后,教师:“秋意浓,无处话凄凉。秋天,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书法浓厚情怀的季节,唐代诗人王建有秋思(学生齐备《十五夜望月》,宋代大词人苏轼也有秋思(学生齐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秋思之地。
1、张学友《秋意浓》
2、幻灯片所展示的秋景图片
(二)初步感知,了解元曲
元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各自曲牌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因此,每首元曲的前面都冠有类别名,宫调名,曲牌名和曲题名。散曲和元杂剧合称为元曲。
(三)初听诵读,整体感知
听课文朗读录音,思考:
作者描绘的这个意境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