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10字。
28 马说
名校讲坛
1.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郡望昌黎,人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散文创作成绩斐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2.文言知识归纳
(1)古今异义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或者)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
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仆役;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2)一词多义
【食】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餐)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现在写作“饲”)
【能】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
②虽有千里之能(名词,才能,能力)
【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
②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
(3)词类活用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③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鞭打)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耗尽,竭尽)
⑤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作动词,受屈辱)
3.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11至16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4.主题解说
本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埋没和摧残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5.重点突破
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6.结构图解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马 食马者不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说 (愤怒)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