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440字。
马说
教学目的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了解作者,背诵课文。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了解作者,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又有“韩吏部”之称。谥号“文”,所以又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
韩愈三岁而孤,由嫂抚养,刻苦好学。及长,尽通六经百家之学。贞元八年进士,曾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霹和抨击。于是写了《马说》一文表达自己的看法。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是《杂说》第四篇,“马说”是后人加的标题,这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散文。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祇: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称,称颂,称道。
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
或:有时。
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石,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为120斤。
食(sì):通“饲”,喂养。
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这,指示代词。
见,同“现”,表露。
且:犹,尚且。
等:相当。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鞭打。
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