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800字。
《离骚》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形式特点。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鉴赏重要诗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掌握《楚辞》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2﹑鉴赏重点语句,感受屈原德行高洁﹑追求理想的精神。
【教学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充分预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屈原几幅图片。 然后以激情话语导入。
他形容枯槁,颜色憔悴,披发行吟泽畔,先后辗转于汉水之北,流离在沅、湘一带。他远离故国君主,但时时心系故国君主。当国都沦陷,令他的理想彻底破灭之际,汨罗江畔,他纵身一跃,用生命在楚国划出一道美的弧线……这道弧线,承载着他满腔的爱国情怀;这道弧线,成了他生命最完美的结局;这道弧线,又书写出他的多少无奈与不甘……
屈原,他为何要在江湖间流浪,他为何要将自己的生命托付给汨罗江?
二、关于作者及《离骚》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楚王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
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