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1420字。

  2015年安庆市高中学业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卷
  说明:①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I卷阅读题66分,第II卷表达题84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②答案一律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中国为什么会出现水墨山水画,这显然有技术材料和艺术传统方面的原因。水墨山水画一般画在纸和绢上,其中又以纸张为主。中国造纸技术很发达,具有良好质感和丰富渗透功能的纸张为水墨山水画的出现提供了基础。而中国有书法的传统,书法的创作方式对水墨山水画有直接的影响。但更主要的原因却来自观念方面。
  ②用黑色的墨水在白色的纸、绢上作画,这是中国画家所钟情的“黑白世界”。黑白世界,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无色的世界,不是它完全没有颜色,而是说它没有绚烂富丽的颜色。中国山水画本来很重视色彩——早期的中国着色山水画被称为“丹青”,就是对色彩的强调。中国画家本来就强调“以色貌色”——世界上有红,有黄,有蓝,有丰富的颜色,绘画应该以变化多样的色彩来表现。这种局面到唐五代发生了变化。
  ③唐代书画艺术家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提出了“同自然之妙有”的观点。“同自然之妙有”是说,书画艺术应该具有造化自然一样的性质,造化自然是最朴素的,它排斥人为,排斥文饰。这种“同自然之妙有”的追求,体现在山水画创作中,就是以水墨山水代替青绿着色山水。
  ④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曾对水墨山水画兴起的思想根源作了说明。他指出,自然万象的本体和生命是“道”,也就是阴阳的气化,它是自然的,不是人为的,所谓“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无言,神功独运”。“道”(“气”)是最朴素的,但它蕴含着自然界的五色,产生着自然界的五色。自然万象的五彩,并不是依靠着丹碌、铅粉的着色,而是依靠朴素的“道”(“阴阳陶蒸”),所谓“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而水墨的颜色,正和“道”一样朴素。它最接近“玄化无言”的“道”,最接近自然的本性,因此是最“自然”的颜色。它也和“道”一样,蕴含着自然界的五色,产生着自然界的五色。所以张彦远说“运墨而五色具”。水墨的世界,可以表现出色彩的感觉,同时还能表现出色彩无法传达的内容。画家如果“意在五色”,用“丹碌”的颜色涂草木,用铅粉的颜色涂云雪,就背离了造化自然的本性,用人工破坏了自然,结果就是如张彦远所说“物象乖矣”。张彦远的话说明,水墨山水画的兴起,和画家在道家思想影响下追求“同自然之妙有”的境界有着必然的联系。
  ⑤张彦远的这个思想,也表现其他一些画论著作中,如托名王维的《画山水诀》一开始就说:“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这也是说,水墨的颜色最符合造化自然的本性,从此水墨山水画在绘画中占有了最高的位置。
  (选自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有改动)
  1.下面关于水墨山水画产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造纸技术很发达,具有良好质感和丰富渗透功能的纸张为水墨山水画的出现提供了基础。
  B.从水墨山水画的出现历程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书法的创作方式对水墨山水画有直接的影响。
  C.“以色貌色”观念,主张绘画应以变化多样的色彩来表现世界,对水墨山水画产生深远影响。
  D.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画家追求“同自然之妙有”的艺术观念,是水墨山水画兴起的更主要原因。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段指出水墨山水画的出现在技术材料和艺术传统方面的原因,但文章笔锋一转,指出更主要的原因却是来自观念方面。
  B.②段分别说明水墨山水画和着色山水画在色彩方面的特征,指出中国画家本来强调“以色貌色”,但到唐五代发生了变化。
  C.③段指出水墨山水画兴起的观念原因是“同自然之妙有”,④段具体分析水墨山水画的兴起和“同自然之妙有”的必然联系。
  D.⑤段引用《画山水诀》的话表明“水墨的颜色最符合造化自然的本性”,首先提出中心观点,使全文呈现“总分总”的结构。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水墨山水画这种“黑白世界”,虽没有绚烂富丽的颜色,但却可以表现出色彩的感觉;同时还能表现出色彩无法传达的内容。
  B.唐代张彦远认为水墨山水画兴起与画家追求“自然之妙有”的境界有必然联系,王维《画山水诀》也认同张彦远的这一思想。
  C.张彦远所说“运墨而五色具”中“墨”之于“五色”的关系正类似“阴阳陶蒸,万象错布”中“万象”之于“阴阳”的关系。
  D.中国着色山水画很早就已存在并处在主流地位,但由于着色画根本不能反映造化自然的本性,在水墨山水画产生后地位渐降。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余阙,字廷心,一字天心,唐兀氏,世家河西武威。父沙剌臧卜,官庐州,遂为庐州人。少丧父,授徒以.养母,与吴澄弟子张恒游,文学日进。元统元年,赐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为政严明,宿吏皆惮之。后以不阿权贵,弃官归;寻复入翰林,为修撰。
  盗起河南,陷郡县。至正十二年,起阙淮西副使、佥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