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课时,约4000字。
《漫话清高》教学设计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  朱清洁 13300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金开诚;正确理解文中所引诗句的含义;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筛选关键语句快速理清文脉。
智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思辨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让学生对一个问题、一种现象进行思辨性地深入剖析。
德育目标:正确理解传统文化中“清高”的内涵,把握“清高”的当代意义,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重点]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思辨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
[难点] 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清高”的内涵,把握“清高”的当代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分析法;提问点拨法;研讨法
[教具] 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导语设计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然后辞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漫话清高》便是这样一篇情辞兼盛,理在其中的优秀散文。散文之“散”,是形散而神不散,正如学者金开诚以“漫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解了中国传统文化里“清高”这一独特的概念。作者徜徉于中国文化的百花园中,信手拈来一枝,生发开去,然而笔到之处竟都在一个“清高”上。
(二)作者简介
金开诚,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学报》副主编,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京剧、书法及文艺心理学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论稿》《楚辞选注》《屈原辞研究》《艺文丛谈》《学术文化随笔》《艺术欣赏之旅》《燕园岁月》《文化古今谈》《中国书法文化大观》等二十多种。
二、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上网或进图书馆查阅课文所涉人物、诗句及有关的故事:许由、陶渊明、林和靖、倪云林、李白、孟浩然等。
(一)整体感知
设置问题,引导阅读
1、本文开篇就对“清高”一词作了解释,清高的含义是什么?让学生速读第一段齐答。
明确:清高即清白正直而又孤高。这里的“高”不同于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高。(高风亮节是指高尚的品格,坚贞的节操。德高望重是品行高尚,声望卓著。)在古代,清高曾是个褒义词,尤其是封建时代,许多文人士子喜欢标榜自己清高。不过,“清高”之名不是哪一个人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要得到清高之名,必须具备一定条件。
2、在中国历史上,具备什么条件的人才可能被称之为清高?同学们不妨拿起你手中的笔,迅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
明确:清高与(显贵后来扩大为富贵)富贵无缘,清高的人还要有才艺。例如德高望重的诸葛亮,高风亮节的苏武、史可法等人虽然名垂青史,却都未被评为清高,原因是什么?——他们都做官了。古代社会,富贵的主要途径就是做官,正所谓高官厚禄,可是清高恰恰与它们无缘。当然清高的人有才艺,本来可以“学而优则仕”,但是他们竟然不做官,不图富贵,甘于清贫,这类人便可成就真正的清高。
3、其实在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之中,被公认为清高的人有很多,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和你们课前查阅的资料,看一看清高在我们的古人身上是如何体现的?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