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70字。
《核舟记》教学实录
该课获2014 年贵阳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游晓红/执教、整理
师(出示桃核):同学们,老师拿的是什么?
生:桃核。
师:通常,我们吃桃时都会扔掉桃核,但是有位艺术家却能让桃核变废为宝。这位艺术家用桃核做了什么呢?这位艺术家又是谁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明朝作家魏学洢的《核舟记》去寻找答案。
(生打开课本。)
师:下面,我先检查一下大家预习课文的情况。大家齐读一遍课文,老师想看看大家的朗读有没有进步。(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的朗读真让老师刮目相看!同学们今天的朗读进步最明显的是对节奏的把握更准确了,舒缓的节奏让我感受到了文言文特有的韵味。下面,我们看昨天留下的练习题。
(屏显练习题。)
师:第一小题包含三组字词,我们分别请三位同学来说。
生:第一组的第一个“为”是“雕刻”的意思。
师:你从哪里找到答案的?
生:课下注释④。
生:第二个“为”是“是”的意思,也是从课下注释找到答案的。
生:第二组的“可”分别是“大约”和“可以”的意思。
师:很好,回答得又准确又清楚。
生:第三组,第一个“端”指“右端”,第二个“端”指“端正”。
师:三位同学都回答得很好。现在,我们观察一下这三组词,它们都是同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解释。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叫什么?
生:一词多义。
师:我们来看下一组字词。
生:加点的“冠”字,应解释为“戴着帽子”,是名词用作动词。
师:不仅能解释,还能说清用法,真棒!
生:加点的“髻”字,应该也不是名词,我觉得意思应该是“梳着发髻”。
师:这位同学很会猜读。这两个加点的字都改变了它们原本的词性,这种现象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