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850字。
诗 歌 鉴 赏 复 习
登 高 登 楼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渚:水中小洲。渚清:指渚边的江水清澈。飞回:指鸟因风急而在天空盘旋。②落木:落叶。萧萧:风吹树叶飘落发出的声音。③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指长久客居异乡。这是引起悲秋的原因。百年:犹言老年。独登台:独自登高眺望。④苦恨:甚恨。繁霜鬓:两鬓白发繁多。这两句说,在艰难的岁月中,日渐衰老,白发满头,令人抱恨不已;穷愁潦倒,本可借酒排遣,但因患病停饮,致使酒杯浊污。当时杜甫因患肺病戒酒。⑤客:杜甫自指。万方多难:指国家内忧外患,天灾人祸,日甚一日。⑥玉垒:在今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其东南新保关,为唐代蜀中通往吐番的要道。这两句说,锦江一带盎然的春色,已从天地的边际来临,古往今来,风云变幻,就像玉垒的浮云一样。⑦北极:北极星。这里比喻唐王朝。终不改:借北极星在天空固定不变来比喻唐王朝的安全巩固。广德元年(761)十月,吐蕃侵入长安,代宗逃往陕州。后来郭子仪等收复长安。唐王朝转危为安。西山寇盗:指吐蕃统治者。⑧后主:刘禅。刘备死后,刘禅继位,昏庸无能,宠信宦官,朝政腐败,终于亡国。这里暗含对代宗的讥刺。祠庙:成都锦官门外有刘备庙,西为武侯祠,东即后主庙。梁甫吟:古乐府篇名。《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这两句是以登楼所见古迹来抒写感慨。意思是说,像后主那样一个亡国之君,还有祠庙,实为可怜,自己在万方多难之时,只有登楼凭吊感叹而已。
[鉴赏提示]《登高》是杜甫于大历二年(767)在夔州时所作。前四句写登高所见,气象苍凉恢廓。后四句抒发感慨,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同时对沦落他乡不胜感伤。这首七律曾被前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在艺术表现上,有以下特色:首先是通篇对仗,而首联又是当句对(“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其次是句法交错而又相接(前四句是一、三句相接,都是写所闻;二、四句相接都是写所见。后四句是五、七句相接,六、八句相接。在意义上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因“风急”而闻落叶萧萧;因“渚清”而放眼滚滚长江;因“悲秋”而勾起“苦恨”;因“多病”而引起“停杯”)。再次是写景具有巨大的艺术概括力,且融情于景,浑然一体,有着较强的感人力量。
《登楼》是杜甫在代宗广德二年(764)春从阆中回到成都时写的。当时吐蕃不断侵扰,代宗昏聩无能,宠信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人,朝政更加腐败,因而杜甫以登楼所见,借刘禅任用宦官黄皓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来抨击时政,讽谏代宗。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反对宦官专权,希望各民族和睦相处的愿望;也慨叹自己空怀壮志,流落他乡。全诗由登高而即景抒情,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夜 雪 夜 雨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注]蛩:蟋蟀。
[鉴赏提示]白居易的这两首小诗,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诗意含蓄、韵味悠长。它们是在诗人谪居江州时写的。
《夜雪》中“时闻”既显示了雪夜的寂静,又突出了诗人的思绪万千,难以入寐,彻夜无眠。用“讶”与“冷”,表明气温急剧下降,感知不同往常,使人感到惊讶,并暗示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