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8课时,约18300字。
湖南永州陶铸中学2006届高三复习教案














肖 立 新

2005年9月





目的: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重点:
能正确、恰当的分析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时:七教时
过程:

第一教时
内容:古诗文阅读概述
过程:
一、导入
诗歌可以说是我们最早接触的文学作品,我们小时候背过《鹅》、《登鹳雀楼》,被诗歌的强烈的音乐节奏、鲜明的意境深深的吸引。从今天起我带领大家去体会作者的悲欢离合,去品味诗歌中强烈的意境美。
二、新授
(一)知己知彼
题目见讲义(一)
(二)考查内容及命题趋势
1、考查内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2、命题趋势
(1)重比较阅读:不同作者作品的比较,我们湖南卷就是。2005年大约有9道题,而去年只有3道
(2)重整体阅读:特别是通过对关键句的理解和比较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也就是说要在整体的基础上对句子、字词的理解。
(三)答题格式及要点
1、答题的误区
(1)无视问题,答非所问
(2)生搬硬套,另起炉灶
(3)缺乏想象,语言干瘪
(4)思路不清,语无伦次
2、答题格式基本式:引+析+结
“引”引用诗歌中的字、词、句或内容。(写了什么——主要对象)
“析”对所引用的字、词、句围绕结论或观点加以分析。而“析”根据诗歌特点、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可以是描写扩展式的分析,也可以是归纳概括式的分析。(怎么写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等)
“结”就是结论或观点,对前面的分析得出结论或表达观点。结论或观点就是对所引用的内容从表达技巧、作用等方面作出判断。(什么表达效果)
 练习:见讲义及练习(一)第1、2题
3、答题格式变式
(1)综合型
综合评价型就是命题者在问题设置上比较笼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分析评价诗歌。这是一种全开放性的鉴赏题型,学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作答结果看,答案相当于一篇100字的小论文。
问题:学生在作答时,往往把内容和形式绞在一起,时而内容,时而手法,时而形象,角度不一,逻辑不清,缺乏条理性。加上语言表达不简洁,答案给人一种模糊感觉。
答题要路:题干中若无分析角度,则按“写了什么(主要对象)→怎么写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等)→什么表达效果”思路来回答,若有分析角度,按题目要求答。
 练习:见讲义及练习(一)第3题
(2)简析型
简答题一般是从诗词的内容或形式的角度来设问,提问指向明确,答案要点简明。解答时要注意题目中的问号数量,提问方式是并列还是递加追问,问的是内容还是形式等方面的问题。
问题:学生在回答这类题目时最易犯的就是粗心大意,忽视问号的个数,以致回答不全面或答非所问,张冠李戴的。不注意提问有先后顺序,结果答案表述思路不清晰。
答题思路: 先析,即对关键词、诗眼或句子进行描写式的扩展,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形成画面感。再结,即对上述的分析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等方面作出判断或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用。
练习:见讲义及练习(一)第4、5题
(3)比较型
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一首诗的不同字的用法、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问题:在整体把握上顾此失彼,就其中一首诗大力评价;不注重题干中提示的比较角度;在表述上条理不清,层次不明,要点不全。
答题思路:先确定比较点(可异可同),再作出具体的评价和总结评价
练习:见讲义及练习(一)第6、7、8、9、10题
三、小结


第二教时

内容:课堂练习及讲解练习
过程:
一、导入
二、新授
1.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2.(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3、从角度、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下面不是答案,只是分析)
尾联诗人从幽思冥想中重又回到使他感兴趣的眼前风物上来:“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不堪回首是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姿英发的周郎,“而今安在哉”!就连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放言宏论的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黄鹤。面对荒矶鸥鸟、哀草寒烟,多情善感的诗人抚今追昔,念往思来,能不感慨万端!更兼那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坎坷,命运的乖舛,……一腔忧思愁绪向谁倾?末句以景结情,作者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感喟相交织而成的凄怆意绪。
4.(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向1分,画面描绘2分)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5.(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