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0000字。
高考古今诗文鉴赏学典
第一篇  鉴赏评价概要
文学鉴赏试题是近年高考命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考改革中一块具有导向性的试验田。2002年高考命题更是一个大的发展,由延续多年的客观选择性试题开始向主观试题转变,对考生的鉴赏能力,特别是解答试题的思路、角度,以及得分情况都是一个新的考验。
下面从近年的高考命题情况简要看一看文学鉴赏试题的变化,从变化中一窥其命题趋向及复习备考要求。
文学鉴赏试题最早见于1985年的高考语文试题,选材是当时中学语文课本上的《雷雨》《守财奴》和《梁生宝买稻种》中的片断,试题要求分析有关人物性格。1987年、1988年也有考题出现。不过这个时期的文学鉴赏并没有成为必考的内容在试卷中固定下来。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选材基本上是取自于中学语文教材,且以现代文为主。
从1993年开始,选材于中国古典诗词曲的“文学鉴赏”试题开始在全国高考试卷中固定下来,且考查角度及题型不断发展。大体上有下面几个阶段:
一、1994-1998年,皆为两题,分别考查对古典诗词曲的“阅读”与“鉴赏”,第一题一般采用选出对作品“解说”错误的一项,着重考查对作品用词及语句的理解;第二题则着重于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和对写作特色的“鉴赏”。
二、1999-2001年,其中2000年只有一道试题,其它两年皆为两道。这三年明显加强了对“鉴赏”的考查,题干要求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或对诗中某一突出写作特色进行概括,然后与另外提供的四首诗进行对比,要求选出“写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首,等。
三、2002年,对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考查进一步加强,突出特点是采用主观题型。选择题型的各个选项综合起来,就是对作品的分析与鉴赏,对考生的阅读与理解也是一个提示;纵使考生不大理解作品的内容或鉴赏能力不够,也可通过对有关选项的对比分析,或采用排除等方法进行答题。主观题则不同,读不懂作品,就无话可说;不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知识与能力,则可能下笔离题万里,答不到要点上。当然,试题的难度不一定过大,但主观试题毕竟在能力的要求上对考生是一个新的挑战。
1999年现代诗歌的鉴赏试题首次在全国高考试卷中出现,在选材上是一个突破。1999年试题难度很小,等同于送分;2000年则一下子大幅攀升,作品的阅读难度过大,且为两道试题,一题考查对诗歌的“解说”,一题考查“赏析”。相比而言,2001年试题从考查要点到难度等方面则比较好。
2002年语文科高考《考试说明》有了较大调整:把对古典诗词的鉴赏与文言文阅读合并为“古代诗文阅读”,对古典诗词的考核要点同2001年相比在表述上并没有变化,仍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二项,但考查题型却首次明确为主观试题,放在第Ⅱ卷中考查,分值为6分。从具体命题来看,全国卷选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首诗,考查对诗中意象(‘折柳’的寓意及其在全诗构思中的作用)的赏析。而北京市试题则选取了畅当的《登鹳雀楼》,为两个小题,采用主客观题型结合的方式:①题为五项选二的多项选择题型,着重考查对诗歌内容及写作的综合赏析;②题则与王之涣的同名诗进行比较,赏析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此试题未给出王之涣诗的全文,自然又从侧面考查了对王之涣诗的背诵。
另一方面,《考试说明》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